海岸路18号:守初心的“青岛红船”

青岛日报 2023年07月03日

  ■海岸路十八号 王 雷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一个多世纪以来,青岛的红色历史追光始终跟随着海岸路18号——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红色基因,是这栋老建筑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记。红色信仰,在这栋老建筑赓续传承,在百年的时空里与一代代共产党人相逢,感悟那份永不忘却的初心,将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镌刻于斯。

  红色地标的缘起

  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在山东建造胶济铁路的权利。次年,胶济铁路开工建造,四方火车站、四方机厂陆续开建。四方机厂是青岛党组织开展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青岛第一个工会诞生地,青岛早期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和大本营。海岸路16号为铁路工人宿舍,隔壁即是海岸路18号。

  1914年,日本开始对青岛进行殖民统治。日本资本家看中了在青岛开办棉纺织企业的种种有利条件,1919年至1921年,先后在海岸路18号周边兴建了内外棉纱厂和大康纱厂。据统计,到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回归时,青岛工人已达4.9万人,其中产业工人约2万人。他们成为青岛工人阶级的核心力量。以海岸路18号为原点,聚集了大量产业工人群体,他们成为黑暗中的第一道光,点燃了青岛的红色革命,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红色精神映鉴初心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青岛有许多革命旧址,海岸路18号作为珍贵的红色丰碑,无疑是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的记忆”。这里历经修缮和改建,陈展内容不断丰富,展出形式日益多样,始终是激发青岛人民精神力量的生动课堂。

  海岸路18号建造于1904年,占地面积4060平方米,建筑面积840余平方米,为只有一层的德式建筑,砖木结构,外墙为红色清水砖墙,蘑菇石墙基。原为胶济铁路四方机车厂职员宿舍,俗称“西公司”。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岛组成立,这里成为青岛早期党组织传播马列主义、播撒革命火种、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阵地。

  中共早期党员王象午在四方机厂任绘图员时曾居住在院内9户。1923年至1925年期间,邓恩铭、王尽美、刘少奇、李慰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先后在此工作和生活过,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掀起了青岛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5年2月,四方机厂大罢工,揭开了青岛工人运动的序幕,也是青岛党组织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政治大罢工。之后接着有日商纱厂、铃木丝厂、火柴厂等日商工厂近2万人的三次同盟大罢工,掀起了青岛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期间,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的刘少奇同志来青岛指导工人运动。之后,青岛党组织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在解放战争时期,又领导了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2年12月31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并立碑,确定海岸路18号为“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前夕,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建立纪念馆。

  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市委常委会研究拨专款对旧址纪念馆进行修缮和扩建,两年后正式开放,新馆更名为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并保留原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名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同志题写馆名。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是青岛市唯一一处保留至今的早期市级党组织机关旧址,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山东省、青岛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馆主要由旧址、基本陈列展厅和专题展厅三部分组成。旧址房屋内部布置按照当年原状恢复;基本陈列展厅,展览主题为《光辉历程——中共青岛历史展》,展示了青岛党组织自建立以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辉煌历程,陈列展示历史文献、实物和照片800余件;专题展厅,结合重大教育活动和重要纪念日举办专题展览。

  海岸路18号是青岛党组织的“红色摇篮”,革命旧址蕴含的丰富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提升了党史教育的效果。数年间,百余万人次由此循着红色精神的轨迹,开启了一场场沉浸式的红色之旅,一段段红色故事了然于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