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旧址。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提起青岛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旧址,很多人以为是湖北路上的老水师饭店,或者中山路一号。其实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旧址位于青岛市莱阳路8号,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这是青岛德占期间由海因里希·舒巴特设计建造,也是德国在青岛最后一座大型军事建筑。1907年开始动工,1909年建成,1909年1月29日正式开放。
曾一度不为人知
“在1910年1月一本由青岛印书局出版的《青岛摄影集》(Tsingtao Album)中,一张别墅式三层建筑的图片,曾让许多建筑与史学爱好者困惑不已。因为除了图片说明中的德文“MarineOffiziersCasino”,在现有的资料里还没有任何关于这幢建筑的详确记载。这幢历史建筑究竟在哪里?它是否依然伫立在青岛的某个地方?”青岛文史专家王栋,是最早挖掘与探索这座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历史的研究者之一。
此后,在德国波恩大学地理学院马维立教授的协助下,研究者们考证到这幢房子正式的名称是“海军军官俱乐部”。它是一家由胶澳总督府授权,专门为常驻青岛的德国海军第三营以及远东巡洋舰队的高级军官们提供食宿和聚会的娱乐场所。
除了该俱乐部,舒巴特还负责了皇家青岛观象台、索尔夫别墅、狩猎俱乐部等建筑的设计。根据文字和图片资料的指引,研究者们如愿以偿,在今海军博物馆大门内的左侧,找到了这幢俱乐部。
“1922年2月4日,日本在太平洋会议上被迫与中国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意将青岛归还中国。然而,以后的具体谈判中日本人层层设置障碍,妄图继续霸占青岛。就在临近交还之时,还勾结土匪人为地扰乱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以期借口拖延甚至拒绝归还。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与青岛命运相关的历史决定就是在这座临时督办公署内做出的。”王栋介绍,青岛回归前夕,日本当局曾把筹备中的青岛商科大学事务所设立于此,这所大学最终在筹备当中便宣告搁浅。而该建筑此后的一个使用机构——中国政府接收青岛的临时督办公署,却使得这栋老房子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中德建筑风格融合的产物
这座建筑平面为不规则的矩形,砖石结构。主体建筑为三层,立面朝向东。可能为了增加建筑主立面的高直感,并利于楼上聚会主大厅的采光,建筑师舒备德在俱乐部主体上部设计了三组规整的竖直分割的窗户,主入口设于主立面下方,三座拱形的门洞亦处理为虚空间,这种设计手法在11年后还被一名日本建筑师运用于堂邑路日本邮局的设计当中。
入口前方是一个实心矮墙围成的小平台,当时,由此可向东远眺奥古斯塔-维多利亚湾、汇泉角以及伊尔蒂斯山的优雅景色。也许是为了适应不同需求,亦有可能是为了建筑更为美观,建筑师舒备德在附属房屋的设计上,对建筑物的立面和高度都采用了不同处理。他用几组建筑体巧妙地组合成了整个俱乐部。主体建筑南侧延续有类似中国传统歇山式屋顶的两层建筑,北侧贴建的则是三组造型各异而又相对独立的裙房。这种手法虽然打破了德国建筑严谨的对称平衡,但却丰富了两侧立面的立体感,使之更为美观和具有情趣。值得注意的是,俱乐部的其他三个立面的底部各有一处设计独特的便门,可能是有着特殊用途。
和同期建造的许多德国建筑一样,俱乐部亦采用普遍使用的牛舌瓦屋顶。从建筑整体的风格上看,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还与舒巴特负责的毛奇兵营有许多相似之处,建筑的平面趋于清晰,立面变得简明,明廊和哥特式拱券等热带特色和异国风情的结构符号均已不见了踪影。德国学者林德认为,这种明显的转变除了建筑成本的因素,追求一种稳定的、具有青岛特色的建筑风格也是原因之一。林德同时还认为,这种风格应该是德国元素与当地气候以及中式建筑特点相融合的产物。
厚重的历史节点意义
一百多年来,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彰显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1909年,作为德国军官俱乐部;1922年,作为胶澳临时督办公署;1924年,作为渤海舰队司令部;1945年,曾为国民党海军军官学校;1989年至今,归属海军博物馆。
北洋政府著名外交家王正廷,渤海舰队司令毕庶橙、时任东北海军驻扎在青岛的司令部沈鸿烈司令等人曾在此处办公。1947年,蒋介石和时任国民党海军司令的桂永清都曾在此处做过演讲,对军官们进行过训话。
该建筑见证了德国海军机构是如何侵占青岛的,见证了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军发展历程,见证了近代中国海军和海防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整体建筑结构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