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棋
伴随着“双碳”目标持续平稳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正在按下“快进键”。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行业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央行数据显示,至去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2022年前三季度增加4.88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32万亿元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
自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还陆续在六省(区)九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探索地方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自下而上”地使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抢占绿色金融“风口”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共同行动。
2022年,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地方试点再次深化。2022年9月,重庆市作为我国首个全省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入地方试点队列。
近年来深圳绿色金融发展提速,成为全国领跑者。在立法的引领和保障之下,深圳绿色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比同期辖内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33.6个百分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流动性位居全国第一,国内首个绿色金融指数——国证香蜜湖绿色金融指数在深圳发布。
刚进入2023年,上海就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1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的通知。
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绿色融资总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保障金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等业务稳健发展。上海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投融资服务方式创新,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链,支持绿色技术企业创新,促进绿色低碳成果转化和示范项目落地。鼓励保险机构聚焦光伏、氢能、储能、碳捕集、碳封存等前沿绿色技术,识别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设施运维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点,研究开发针对性的绿色保险产品。
打造绿色金融“青岛样本”正成为青岛金融向现代金融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近两年间,青岛出台金融支持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7项政策举措,推动绿色建材保证保险、超低能耗建筑节能保险、湿地碳汇贷款等业务落地。金融机构紧跟政策导向,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动能领域的信贷供给强度。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3110亿元,同比增长55.5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43.6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95亿元,同比多增294亿元。
2023年,区域绿色金融竞争将更加激烈成为业内共识。
一方面,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各项绿色金融产品在标准体系的建立、统计核算、监管信披、优惠政策等方面均有值得改进的空间。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余额规模大概率继续提升。绿色金融区域探索将更加专注和有针对性,将有更多区域性相关创新政策落地。
对青岛而言,可充分发挥财富管理金改区先行优势,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制定及率先落地使用,创新开发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既可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又可为众多负责任投资者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创造更多新机会。
进一步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在绿色金融领域持续探索创新,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努力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青岛样本”,助推全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2023,青岛金融业向“绿”而行的步伐必将迈得更快、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