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深耕,万象入诗行

文坛名家耿林莽醉心散文诗创作 鲁迅文学奖入围作品《落日也辉煌》臻于化境
青岛日报 2022年12月12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

  诗如陈酿,诗人如山。对于中国诗歌界来说,青岛一直有一座“高山”,那就是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耿林莽一直坚守在散文诗的创作现场,持续把他对历史、艺术、生活的思索呈现笔端。

  2022年,耿林莽凭借散文诗作品《落日也辉煌》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以96岁高龄刷新了入围者年龄纪录。早在2014年,耿林莽就凭借《散文诗六重奏》入围鲁奖,8年后的《落日也辉煌》除了他从40多年创作里遴选出来的精品之外,还收录了新作72章,将臻于化境的散文诗艺术展现给读者。这位将近期颐之年的老人,对当下时代与文学的关联如何认定、对自己的创作历程如何总结?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进了珠海一路耿林莽老人的家。

  作为一位备受文坛敬仰的文学名家,耿老的书房曾接待过来自五湖四海的作家、评论家,这里也是青岛文学界一代代新人登门求教的地方。耿老思路敏捷、言辞犀利,谈起自己的创作历程虚怀若谷,对自己关于青岛的主题创作又如数家珍。这位一腔赤诚的青岛文学老人仍然醉心于诗歌艺术,关注着散文诗的技法创新、题材拓展和未来发展。通过十余部散文诗集,他丰富了这个文体的可能性,以万象入诗行的气魄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手法的创作注入作品。

  文学评论家王幅明曾高度评价:“耿林莽作品印证了对鲁迅等经典作家人文精神的继承,在不倦探索中对散文诗文体进行自觉创新。”文学评价家王文清更是提出了“从鲁迅到耿林莽”的命题,确认了耿林莽是现当代散文诗研究“绕不过的名字”。对于青岛读者来说,耿林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青岛不仅出现在他的作品里,也是他的立足点和文学视角之一。从耿林莽出发理解散文诗,从耿林莽散文诗出发理解青岛,而从青岛的角度理解耿林莽,也是岛城读者的一项专属福利。

  “迟到者”写下煌煌诗章

  在《耿林莽四十年精美散文诗选》的序言里,耿林莽谦称自己是散文诗领域的“迟到者”,“开始接触散文诗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我已经53岁,是一个迟到者了,却没有早退。”接受记者采访时耿林莽表示,“我接触散文诗的经历很简单。很早就喜欢诗歌,也写过诗歌,不过对散文诗不感兴趣,也不太了解。改革开放以后,柯蓝先生提倡散文诗,他还写了一本影响力很大的散文诗集《早霞短笛》。柯蓝在全国到处宣传散文诗这个文体,发现人才。我用了几个月时间写了30多首散文诗,寄给他之后他非常欣赏,觉得很好。”这批作品后来被柯蓝以“星星河”为题目,编入了“黎明散文诗丛书”,“当时读者反响很大,对我来说是写散文诗的起步,现在看来那些作品很幼稚,是我初学的阶段。”1981年,耿林莽应邀参加《诗刊》“散文诗六人谈”,与柯蓝、郭风、王中才、许淇、那家伦等作家探讨散文诗的创作实践经验,此次活动影响力深远,对散文诗叙事功能、文体独立性的研讨,引导了新时期散文诗的创作,耿林莽也由此正式进入散文诗界。

  虽然谦称为“迟到者”,耿林莽却很快成为散文诗创作的领军人物。《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的序言部分提到:“本年度有几件值得记叙的事……76岁高龄的耿林莽继前些年出版《飞鸟的高度》之后,又推出了他的第七本散文诗集《草鞋抒情》,收入近作116篇,其冷峻飘逸的诗风饱含生命的体验和艺术张力,理性光芒内敛以至无迹可寻,抵达诗意审美的高度”。20年后,耿林莽在《落日也辉煌》序言里写道,“粗略统计,我写出散文诗约1700章,出版了十多本散文诗集,两本散文诗赏析评论文本。”一位“迟到者”的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在耿林莽的创作历程里得到最好的体现。

  “我自称搞了40年散文诗,其实还要久一些。后来我想应该做一本比较好的选本,就有了《落日也辉煌》。这本书比较有代表性,其中有新作也有旧作。”《落日也辉煌》也是继《散文诗六重奏》之后耿林莽第二次入围鲁迅文学奖,代表了这位散文诗泰斗的创作风格。2015年荣获“鲁迅散文诗奖”时,将近鲐背之年的耿林莽仍然坚持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文学创作。“这么多年,散文诗的创作成为我生活的主要内容。越到后来,我的作品越成熟,思想的分量和诗的那种精密度越高。可以说,散文诗的创作对我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散文诗到底是散文还是诗

  从泰戈尔、纪伯伦、屠格涅夫到鲁迅,国内外散文诗大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名作名篇,然而散文诗在国内仍然属于较为冷门的文学品类。“中国很早就有散文诗,像鲁迅先生有很多经典散文诗代表作。改革开放以后散文诗就兴起了,作者多,读者多,作品质量也高。过去为什么有人瞧不起散文诗?原因是有些人觉得它小家子气,小资情调,写儿女情长多,写小风景多,思想性和社会性很弱。在我看来,新时期的散文诗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散文和诗的关系问题。过去搞不清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家明确了、公认了,散文诗就是诗的一个品种,它把散文吸收过来,把散文化成了诗,化入了诗。现在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奖项有三个:新诗、散文诗、古体诗。也就是说,文学领域承认的中国诗歌就是这三种类型。”

  自1981年“散文诗六人谈”起,散文诗的技法和思想性就成为作家们想要解决的难点。耿林莽表示,“新时期散文诗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诗’和‘思’的问题。散文诗必须有思想性,才有社会性、现实性。过去的散文诗不考虑现实,而现在很多好的散文诗要介入现实,这也成为整个诗歌界的共识。”在耿林莽的创作中,《“穷人”》《民工呓语》《父亲的碗》等作品深入现实,突破了散文诗的美学功能,把现实一角展现给读者。“散文诗是视野辽阔、内涵丰富的文学品种,要强调它的社会性,开拓它的表现领域。从大自然的百态万象到人类社会的现实人生,都是应予关注的对象。”耿林莽关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散文诗的叙事与抒情的问题,“过去的散文诗基本上不叙事,一旦叙事就觉得干巴巴的,没有诗歌味道了,由此散文诗就变成了情绪的混合物。现在散文诗大量吸入了散文叙事的成分,过去新诗没有解决好叙事,原因是一叙事就枯燥,就没有诗味了。必须把‘诗’和‘思’的结合处理好。”

  在耿林莽的创作实践中,抒情与叙事之间有着有机的转换,“一般的抒情局限于某种情调笔法,用抒情的手段进行叙事,创作思路就窄了一些。所谓抒情要怎么理解?就是主观意识,这样思路就宽了。一些批判性、调侃性的东西都可以抒情,代表这个作家的主观叙事。”耿林莽以自己的《密码失踪》为例,“我写的不是一般人称之为散文诗的题材。一个人在银行里忘了密码,着急得要命,走过来走过去,被我写入了《密码失踪》里。这件事情如果要抒情,不可能写出来美感,但我就是抒情了,我用的是调侃的手法,把这件事放到市场社会大背景下来理解。密码是现代化的产物,《密码失踪》通过‘密码’透视了现代社会这种令人深思的现象。”区区一串密码,将人的生存、人的窘境、人的情感际遇都数字化了,让“主人”受制于“数字”,“我把调侃和批判的范围缩小到某一类人身上,我认为这也是抒情,是关注现实的抒情。”

  献给青岛的篇章

  1939年,短诗《槐花树下》、小说《赤豆》相继发表,成为耿林莽文学创作年表的起点。1950年至1961年,耿林莽在《青岛日报》工作,“我当时是副刊的文学编辑,主要写杂文,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去写稿件,同时也写一些戏剧、戏曲、电影和书刊的评论。那个时期演出也多,永安戏院经常有外地的大剧团演出,像陕北的碗碗腔来青演出,观众反响热烈,我也相应地写一些演出评论。”从报社调入《海鸥》(《青岛文学》前身)编辑部后,耿林莽继续深耕文学领域,“《海鸥》曾经一期销售4万多份,那是文学的好时代。”受老一辈文学家引导进入散文诗领域后,耿林莽开始了井喷式创作,在散文诗、散文、文学评论领域成绩斐然。“我为青岛写过《贝的门》《海,蓝着》,还写过《老人与海》《雾或幽灵》以及《这海,是温柔的么》。”在这些篇章里,耿林莽展现了各种情态的海,把青岛的自然情境和人文风情落在笔端。

  散文诗如同一颗颗珍珠,短小却频繁闪光,想要打磨一篇满意的作品,需要作者付出极大的心力。40多年的创作经历,使耿林莽的散文诗在语言、意境、结构上都有着独特的辨识度,“我对散文诗语言的研究,吸收了一些古典文学的内容,把古典美吸收进来但是不给人陈旧感,将古典之美跟现代语言结合到一起。意境是一章散文诗美学世界的整体性营造,以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在场感。散文诗还有一重结构之美,它的结构是蒙太奇结构,散文诗段落多跨时空,大幅度省略、跳跃的结构方式,便是借鉴了现代影视艺术普遍采用的蒙太奇手法,一小节一小节连接成篇。”

  对于当代文坛散文诗的发展,耿林莽认为仍然需要接续鲁迅散文诗的传统,同时解决散文诗的审美层次、写作题材和艺术技巧问题,“鲁迅散文诗的思想性是难以企及的高度,我比较喜欢的散文诗作家有鲁迅、何其芳,何其芳的作品有些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其实是散文诗作品。现代的郭风、李耕、许淇都很优秀。青岛写散文诗的年轻人不少,都很努力,但是总体来看水平提高不是很快。提高的路径是什么?多读多写是必要的,同时要处理好诗歌和散文的关系、‘诗’与‘思’的关系、抒情和叙事的关系。”

  2015年,耿林莽以全票获得首届鲁迅散文诗奖,由于年事已高,他缺席了颁奖礼,《星星》诗刊主编亲自率团来青岛为他颁奖。授奖词里写道:“他以一个不懈诗艺探索者的辛勤砺耕,让中国散文诗这一曾经柔弱飘摇的小苗成长为了根繁叶茂的大树。他是耿林莽,名字必将与中国现当代诗歌史随行。”回忆起这一荣誉时刻,耿林莽谦逊表示,“这条授奖词非常重要,但是我承受不起。”

  耿林莽简介

  耿林莽(1926- ),作家、编审。江苏如皋人,现定居青岛。1939年开始写作,从事文学编辑多年。1980年起以散文诗写作和研究为主,兼及散文随笔和文学评论。已出版散文诗集《望梅》《落日也辉煌》等十四部,散文集《人间有青鸟》等三部,文学评论集《流淌的声音》等二部。2007年纪念中国散文诗90周年活动中,被授予“中国散文诗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荣誉证书及纪念章,2015年获《星星》诗刊“首届鲁迅散文诗奖”。2019年9月被《青岛文学》授予“编辑创作终身成就奖”。

  本版摄影  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