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系统治理,青岛河湖生态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汛期市水务管理局排水应急人员支援胶州排涝。
■西海岸新区石灰窑水库成为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的样板。
■大沽河水源丰沛,滋润了美丽乡村,成为我市绿色发展中轴。
■海泊河污水处理厂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绵延青山起伏,沧桑老宅静默,鸟瞰鳌山卫,蜿蜒流淌的大任河从南向北宛如一条碧绿丝绦穿村而过。经过系统综合治理,昔日杂草丛生、满目苍凉的臭水河,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洪畅的美丽幸福河,使素有“粮囤子”之称的沿河两岸万亩丰田得到灌溉和滋养。
一条条河流变清了,一道道河坝更坚固了,一座座水库蓄水更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聚焦聚力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大水网工程建设、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等,推动新时代水务高质量发展,书写了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围绕打造“六个城市”,着眼全市水安全保障,聚焦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统筹调水、蓄水、供水、排水、治水,水务建设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年调引客水3.3亿立方米, 23座大中型水库蓄水6.25亿立方米,开工建设水务项目49个,累计完成投资35.6亿元。
构建全市“大水网”,蓄水工程实现重大突破
“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来了,再也不用为吃水问题发愁了。”在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88岁独居老人王洪春家中,说起困扰全村多年的吃水难题解决了,老人脸上乐开了花。
农村供水是城乡供水体系中的短板。近几年,不仅仅是平度市,各区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2022年青岛投入市级资金6235万元,对农村供水设施提标改造。稳步提升农村供水管网建设,提高规模化供水接入率,同时积极优化供水配置,实施水厂改扩建项目和管网改造工程,为城乡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青岛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加速补齐供水工程短板,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这是青岛水务管理部门一直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加快编制《青岛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全面融入国家、省骨干大水网建设格局,大力构建现代“大水网”体系,明确“四水同治、五水统筹、水活经济”发展方向,构建现代水网“六大”支撑体系。
近年来,山东相继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黄水东调、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等,实现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与此同时,青岛先后实施了15项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五纵通南北、四横连西东”的大水网工程体系已初具规模,得益于这些调水和供水工程,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原来引黄济青渠道、棘洪滩水库作为唯一的客水调引和调蓄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供水要求。围绕“近期双渠双库、中期多渠多库”的引水目标,我市完成了第二客水输水通道黄水东调青岛承接工程建设,并启动官路水库调蓄工程建设。
官路水库建设是青岛客水调引体系建设的骨干节点工程,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我市利用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争取项目建设资金9.15亿元,市水务管理局全力推进,仅用10个月就完成69项前期主要任务,水库围坝全面开工,不久的将来“双渠双库”调水战略水安全格局将化为现实。
改善城乡“水环境”,河湖生态面貌根本改变
从胶东国际机场空港入青时,乘机俯视青岛,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像一条舞动的彩色绸带进入旅客的视野,成为空港入青第一景。作为我国北方沿海资源型缺水城市,大沽河已从多年前常态断流、干枯寂静的河道,成为生态盎然、游人接踵、激情四溢的省级美丽示范河湖。
近年来,青岛把贯彻河长制湖长制作为重要抓手,把建设美丽幸福示范河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持续推动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执法监管等重点任务落实,全力推动河湖长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青岛河湖实现了质的蜕变。近年来,我市完成83条(段)河道综合治理,全市目前创建了22条(段)省级美丽示范河湖,以河湖水系为主要骨干网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注重源头固水土、末端抓治理、全程大保护。市水务管理部门按照“全流域统筹、全系统治理、全方位管控”的理念,探索青岛特色的治水“良方”,实现了水环境质量的长效、稳定提升。
溯“源”重保护。“十三五”以来青岛治理河道总长294公里,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完成小珠山水库、姚沟等41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270平方公里,实施了白沙河上游、峄山河、豆金河、西冯河、于家河等河道生态治理修复工程。今年以来,青岛完成6个国家重点小流域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平方公里,查处整改121个违法违规项目,实施了桃源河、洋河等11条河道综合治理。
治“黑”出大招。今年以来,青岛实施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黑臭水体清零、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三年攻坚行动,完成5221.6公里市政污水管网排查,改造新建雨污合流、污水、雨水管网137.3公里。开工建设5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实施9个再生水重点建设项目。到11月末,全市累计处理城市污水7.1亿吨,削减总氮2.33万吨,有效改善和提升了水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实施再生水生态补水,河湖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在青岛,定期巡河成常态。全市4600余名河湖长成为一线守护使者,四级河长巡河制度化经常化,人工巡河、网格管理、远程监控,组织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敢于向“河湖四乱”亮剑,河湖秩序更加规范。
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打赢洪涝“防御战”,实现全市河湖安澜
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水旱灾害风险隐患仍是必须全力应对的严峻挑战。
今年青岛“旱涝急转”明显,入汛后降雨频繁,经历了历史罕见的17次强降雨和两次台风袭击,汛期降雨量居1952年以来第二位,水库蓄水量居1960年以来第一位,全市398座大中小型水库多次溢洪泄洪,大沽河安全度过自2004年以来最大洪峰,全市库河安澜、各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打赢了水旱灾害防御的“硬仗”,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市水务管理局注重从河湖蓄水防洪基础设施上找弱项、补短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85多亿元。加强全市中小型水库、主要河闸的加固维护,全面提升防洪标准,连续多年实施的水利工程建设为水旱灾害防御打下坚实基础。“十三五”以来,青岛完成50座病险水库和34座病险拦河闸除险加固任务。今年汛前完成497座水库、74条河流、711个山洪灾害易发区等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编制,组织特大暴雨雨型和台风影响模拟推演;排查整治水库水闸、在建水利工程等防汛隐患476个;修复9项水毁工程,对17座病险水库水闸进行除险加固;狠抓工程质量监督与安全管理,473座小型水库全部推行专业化管护模式;落实198名防御专家和6000余人的防御队伍,加强汛期值班值守和防汛抢险处置。
江河湖库防洪体系更加健全,守护安澜添底气。在青岛,移风闸、新河闸、崂山水库等全市120余处主要闸坝,2100名河湖责任人科学维护、认真巡查、智慧监管,筑起了一道道安全屏障,守护着河湖两岸群众和园区安全。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汛形势,全市水务系统严谨细致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防汛抢险技术支撑等工作,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工程蓄水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防洪减灾与蓄水兴利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拧紧“水龙头”,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
初冬时节,天气转冷,供暖季已经开启,家住金茂湾小区的居民家中的暖气片温热起来。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个小区供热有个特别之处,它的热源来自一公里之外的团岛污水处理厂。不用煤、不烧炉,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变废为宝”转换成热能供暖,而被提取热量后的中水又循环输送回团岛污水处理厂,继续在绿化、工业用水、河道补充等方面发挥“余热”。
青岛是资源性缺水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86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水资源对于青岛这个北方沿海干旱型城市,显得尤为珍贵,节流与开源同等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多年来,青岛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推进水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2021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8.1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用水效率指标位居国内先进水平,名列全省前茅。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今年组织完成我市“十四五”期末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目标测算,组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加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全市900余家取用水户全部纳入计划用水体系。持续推进取用水专项整治提升行动,组织农业农村取水口打捆申请和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对55个饮用水水源地实行“一源一档”,强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全面加强水源地管理工作。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等部门印发《青岛市落实节水激励政策若干措施》,试点在部分重点用水企业(单位)设立“水务经理+专职水管员”的节水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开展水效领跑者的遴选工作,推荐5家企业参与省级节水标杆评选;推动省级节水型高校建设,组织培育用水产品水效领跑者的推选工作。
发展是硬道理,水则是硬约束。高质量发展,水是“倒逼机制”一大关键。青岛更加科学地利用每一滴水,让每滴水发挥更大的作用、产出更大的效益。
当好市民“水管家”,水务服务便民又惠民
今年6月份,一台供水服务一体机出现在市南区瞿塘峡路青岛供电公司中心营业厅时,引起了前来办理供电业务市民的好奇。有市民在办理用电业务的同时,顺道办理水费缴存、用水量查询打印、发票打印等业务,为习惯于现场缴费的老年人提供了极大方便。
今年,市水务管理局结合“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指导供水企业比业务、赛成效、提服务,不断拓展供水服务便捷度,加快共享营业厅建设,组织青岛水务海润自来水集团与供电单位搭建了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水电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业务办理协作、数字资源整合等,让数据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腿,打造了便民、快捷、高效的“一厅通办”服务模式,优化水务营商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兴水利民”“兴水为民”。今年以来,我市新建改造城乡供水管网476.3公里、“一户一表”11263户,安装农村智能水表5万块,改造提升农村水厂11座,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253个,实施38.1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科技下乡41场次,完成163个美丽移民村建设、产业扶持等项目年度任务。办理“青水管+”便民服务事项470余件,“欠费不停供”政策惠及市场主体32943家,缓收水费3869万元。出台疫情期间缓缴污水处理费政策,惠及企业6437家、个体工商户3040户,缓交污水处理费1975万元。
踏上新征程,谋划“水文章”,全市水务行业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准水务发展的着力点,谋划水务发展新蓝图,实现水务发展新突破,推动实现新阶段水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