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儿童视角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青岛日报 2022年11月18日

  彭辉  邹少荣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尊重儿童权利、多方面促进儿童更好发展是国家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友好城市是指一个可以听到儿童心声,实现儿童需求、优先权和权利的城市治理体系。青岛市已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写入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儿童友好应该是在儿童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对儿童人格和社会地位的尊重,重视对儿童人本的关怀,提供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空间环境,释放“儿童天性”。儿童友好城市可从文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三个维度全面建设。文化友好离不开儿童参与,尊重儿童的表达权,在城市、社区、道路建设中倾听儿童的声音,多方面引导儿童参与,既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空间友好主要是指在社会空间建设过程中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友好的生活、学习、娱乐的空间环境与场所,让儿童拥有更多的空间自由与选择的权利,构建儿童空间友好环境,促进儿童友好成长;服务友好从社会公益、医疗保障、教育环境、友好理念等方面保护儿童权利,加强社会大众、城市建设、政策等多方面对儿童友好理念的关注,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青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现状

  儿童友好城市的核心是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序列,并融入城市儿童的日常生活,使其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安全地玩耍和学习。目前,青岛动员全市的家庭和儿童参与到友好城市创建的行列当中,以青岛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幸福家”为主旨,通过成立“环境友好”自然教育基地、组织儿童友好的少年生态文明活动、为女童设立特殊成长空间、“一米高度看城市”等举措,着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同时,青岛也是全国首批率先打造儿童友好校车的城市,建立了校车“流动图书角”“校车流动课堂”,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儿童的一致好评。

  青岛要进一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一方面需要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梳理和借鉴国内外儿童友好建设的相关思路,如通过儿童参与“步行巴士”“街区改造”“友好社区”等措施,进一步保障儿童对城市建设的参与权;另一方面,要关注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权利,将儿童友好践行至全体儿童,切实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在推进过程中,应具体了解青岛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和社区相关儿童友好措施的实施与推进,调研社会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设计,增进儿童友好空间的同伴互动性,促使多方需求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深度合作,形成并落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与文件,切实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完善儿童友好城市的顶层设计。

  建立完善的普惠性儿童友好社会保障制度

  普惠性儿童友好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中,加大普惠性资源的供给,为实现儿童权利保障友好提供基础。目前,青岛已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加强普惠性投入,如在学前教育方面坚持普及普惠,着力破解入园难题;在基础教育层面努力落实“双减”政策;在医疗层面上加快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然而,基于儿童友好视角的普惠性供给仍有待加强,因此,建立完善的普惠性儿童友好社会保障制度关乎儿童权益的切实维护,建立政策、医疗、保健、教育一体化的普惠保障是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诸如颁布并落实关乎儿童友好的法律法规,以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社会大众,通过在医疗机构建设儿童空间、改善儿科医生的儿童观及出诊行为等措施,保障儿童权利在医疗保健制度中的实现。通过游戏治疗和艺术治疗等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公益性心理疗愈,从而提升特殊家庭的幸福感,积极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持续推进普惠性托育和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新认识并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守护儿童权利,为他们提供各方面友好的环境,促其健康成长,将其合法权益落到实处,维护全体儿童的权利,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探索儿童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

  儿童发展受到外部环境与自我主动性的双重影响,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便是从改变外部环境为出发点,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探索儿童与空间的关系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点方向。目前,青岛在儿童友好型空间建设方面已做出有益尝试,如2022年八大湖街道建立了全市首个儿童友好型社区,打造社区教育新样态。儿童的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邻里社区环境、城市公共文化场所、公共消费空间等都是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地方,因此成人群体作为空间的设计者和改造者,设计空间时应更多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他们的年龄层次与身心发展,充分考虑与了解儿童的想法,尤其是将儿童对空间的“关心”容纳在空间规划和决策中。只有满足了儿童对空间的真正“关心”,儿童在空间中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发挥。

  呵护儿童的“关心”,是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儿童在空间中的能动者和创造者身份的认同。呵护儿童的“关心”,需要成人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触发儿童对外部环境的关怀与好奇。当儿童的“关心”得以呵护,儿童和空间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儿童对空间产生积极的情感联结,才是儿童友好理念的真正践行。儿童友好型空间不应只是儿童生活的某个地方或场所,它应是可以引发儿童的关心和向往,让儿童建立积极情感联结的特殊地方。

  利用青岛本土资源,助力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提出要创建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所谓的中国特色,是指在儿童友好城市的推进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国外有益的建设经验,而且还应立足本土,建设适合国情,突出我国特有文化的儿童友好城市。因此,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密度大、城市化进程快、独特的家庭文化等显著特征。青岛作为我国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港口城市,不仅极具中国特色,而且其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也别具一格,因此,青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应结合“中国特色”和“青岛特色”进行特殊的考量和分析。

  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程中,应结合青岛本土资源优势,凸显中国特色。如基于海洋资源开展儿童友好式体验,建立儿童友好式海洋馆和博物馆;在特色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建设儿童友好式体验中心;在美丽的海水浴场设立儿童友好式航行体验以及环保基地等,加深儿童与自然的互动,切实提升城市空间的儿童友好程度。同时,坚持中国特色和青岛特色,并不是要排斥国外和其他地方优秀的经验,而是能在吸收借鉴其他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味地效仿,而是一个切实推进儿童权利实现的过程,更应是能为当地儿童带来最大福祉的公益行动。

  总的来说,守护儿童权利,为儿童提供各方面友好的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核心目的。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着手点,提升环境的整体友好度,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宜环境,提升儿童与空间的交互度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点方向,将本土特色、文化发展与儿童友好相融合,促使家庭、学校、社区、政府部门相互协同,推动全环境育人,切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北部战区海军保障部幼儿园 本文系 2022 年双百调研工程课题“儿童福利视角下青岛市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社会期待及保障机制研究” 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为: 2022-B-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