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改善民生

107项区办实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青岛日报 2022年10月20日

  ■市北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居民创造宜居环境。图为居民游览北岭山公园。 崔冬妮 摄

  ■市北区每年新建一批学校,让孩子们能就近入学。图为新建成的浮山后三小区配套学校。 崔冬妮 摄

  ■市北区目前建成825处8141件室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方便居民户外锻炼。 崔冬妮 摄

  ■市北区不断改善文化惠民设施,图为提升改造后的图书馆,良好的环境吸引着热爱学习的人们。 崔冬妮 摄

  ■市北区逐年建设新的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图为李村路地下停车场。   崔冬妮摄

  ■市北区逐年提升农贸市场便民功能。图为改造后的大连路农贸市场。 崔冬妮 摄

  市北区提升改造山头公园,北岭山公园增加儿童游乐区和健身步道,方便居民休闲。   崔冬妮 摄

  □曹现梅  刘笑言

  十载栉风沐雨,十载春华秋实。市北区在新时代的激流中,持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在经济腾飞、城区蝶变的同时,市北区坚持发展成果普惠人民,拿出70%以上的财政收入,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十年间,市北区高质量完成107项区办实事,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4.9万户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40所学校得到新建和改扩建、签约老年人在家门口乐享居家养老服务73.3万次……

  ■急事先办

  安居梦圆,彻底告别棚户区

  在2012年底经历了新的区划调整后,市北区的面积扩大到65.4平方公里,共有棚户区居民约4.9万户,旧房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占市内三区的70%多。棚户区改造既是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也直接关系到城区的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

  面对征迁难度大、资金缺口大、规划难度大的难题,市北区委区政府下大力气攻坚克难,想方设法拓展融资渠道,出台优惠政策,依法加快征拆,聚焦群众改造意愿,马不停蹄地加速新房建设。

  2012—2015年,启动1.9万户居民的征迁改造;2016年,启动1.4万户;2017年,启动1.3万户;2018年,启动0.3万户;随着工作的推进,棚改工作也于2019年进入“攻坚清零”阶段。对于收尾阶段所遗留的棚改项目和住户,市北区城建局通过“一户一策”解决疑难杂症,啃下棚改“硬骨头”。

  顺昌路片区定向安置项目便是十年棚改“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在今年国庆节前,920户原地回迁居民领到了云岭世家小区的新家钥匙。更令大家高兴的是,回迁房“交房即办证”,让居民心里更加踏实。据悉,“交房即办证”是市北区城建局一直着力攻坚的新模式。通过成立专班为百姓奔走,协调多个部门打通审批通道,在签定位协议、房款结算、网签和房屋维修基金开通等方面缩短流程,让回迁居民以最快的速度拿到房产证。

  据了解,到今年年底,市北将力争实现全部棚改征收项目剩余户清零。

  ■难事细办

  服务更细,“一老一小”在家门口享资源

  市北区常住人口110余万,是个人口大区。60岁以上老年人现有26.8万人,而全区71家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床位9838张,供需矛盾凸显。近几年,市北区已然成为生源净流入区,仅在2022年就净增学生3723人,全区现有中小学生和适龄学前儿童约8万余人。老年人养老和孩子入学、入托,是十年来群众呼声最高的问题,底数庞大的“一老一小”难题,也是摆在市北区面前的一道重要关卡。

  每一年的区办实事中,“一老一小”相关实事占到40%。这些实事被列入计划后,迅速转为“责任清单”,市北区民政局、区城建局、区教体局等多个单位和相关街道认领挂图作战,抱着将实事办好、难事办细的决心,让老少群体看到了身边惊人的变化——

  从2013年至今,市北区已建成22个街道级居家养老中心、137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实现街道全覆盖。家庭照护床位达到4172张,签约老人们已有73.3万人次享受到理发、沐浴、助餐、康复等80余项居家养老服务。

  与此同时,市北区教育事业飞速发展。40所学校崭新亮相,学校总数达到89所,优质学位增加近4万个。目前8万学生在校内的标准化食堂就餐。集团化办学扩大到37所,具有省、市、区级荣誉称号的骨干教师达2400余名,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遇名师。39所公办幼儿园先后配建,公办园和普惠园占比达到92%,16个学前教育联盟建立,“入园难”“入园贵”得到有效解决。

  浮山后居民李雯正是巨变的见证人,“去年9月,青岛第四实验初级中学建成招生,家里老大顺利入学,师资、硬件都很不错。小女儿上的小学离家也近,还提供课后托管,孩子在校就能写完作业,轻松了不少。”

  ■愁事快办

  就业创业,这片沃土让理想“开花”

  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针对岗位需求和求职意愿之间的错配问题,市北区搭建平台,开启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零工市场与求职者之间的“直通车”,发起线下招聘会、网络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组织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共青团市北区委、区行政审批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和相关街道深入企业走访,摸排企业员工返岗、用工缺口等情况,积极落实惠民利企人社政策,为失业群体提供“一对一寻岗”和精准职业指导服务,多渠道帮助求职者打通“就业难关”。

  十年来,市北区从深化“放管服”改革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热情高涨——

  新增就业71万余人;建成青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高端人才800多名,配置就业岗位5万余人,服务客户近10万家;打造“双创”高地,选聘创业导师,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创业培训及指导,政策性扶持创业5.32万人;全区市场主体达到19.9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1万户,展现了市北创新创业的活力。

  特别是市北区创新实施的以“政策入股”的形式为企业提供“零报酬政策合伙人”服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截至目前,政策带动当地各类创业人员增加15%,创业贷款增加30%,创业带动就业2000余人。

  ■盼事优办

  宜居乐居,生态环境有了“大变样”

  在推动棚户区改造的同时,老城更新成为市北区关注的又一攻坚目标。从开始实施区办实事起,市北区就把老楼改造、危旧房加固、背街小巷整治、增加便民设施、解决“供热难”、环境提升、山头公园升级等承载着居民愿景的“宜居”主题写入历年计划,压实责任,稳步推进。

  在每一次整治前,市北区相关责任部门都要多渠道征求居民意见,老楼加装保温层、实施节能改造、铺设新的下水管网、修补破损道路、栽种花草、安装防盗门和报箱……一步步的更新,让居民们看到自己期待的模样——

  生活越来越便利。十年间,市北区整治老旧小区近2000万平方米,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楼今年将全部完成功能升级,3.5万户居民家中新增供热,73栋老楼加装了电梯,825处健身设施遍布小区,137处社区文化中心实现休闲娱乐交友“多功能”……

  环境越来越舒心。十年间,市北区奋力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双碳”目标,拆除违建260余万平方米,整治提升道路650余条,居民身边公共绿地面积增至约1598万平方米,浮山生态园、北岭山公园等16个山头公园更绿更美,123处口袋公园成为居民“后花园”……

  据市北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逄金聚介绍,今年市北还有53处老旧小区正在实施改造,惠及居民1.47余万户。建于1998年的银鸥新村小区便是其中一处。今年3月底,小区启动改造,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增设了无障碍坡道,加固了墙体,新增40余个停车位。7月份完成施工,9月份栽种上了新的绿植,陆续展露的新环境让大家眼前一亮。70岁的小区居民耿建国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政府让楼院越变越美,咱们生活越过越舒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