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水务集团实施小涧西填埋场堆体绿化工程,将垃圾填埋场一期打造成山顶公园。
青岛水务集团配合地铁建设,完成停水范围最广、涉及用户数量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DN1000管线迁改工程。
青岛市区首座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地上花园式景观。
■青岛水务环境公司双元水务有限公司
加快建设水务基础设施民生工程20项,总投资19亿元;完成供水量1.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41%;污水处理量1.9亿立方米,出水排放指标全面优于国家标准10%以上;中水回用量3321.7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8.77%……2022年上半年,青岛水务集团夯基垒台、立梁架柱,企业发展实现稳中向好。
风劲潮涌千帆竞,百舸争流奋楫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青岛要“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作为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试点城市之一,肩负国家级国企改革试验任务,青岛市属国企综合实力理应持续保持在全省“打头阵”、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站前列”。青岛水务集团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贯彻落实市委“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对标先进、查找不足,比学赶超、奋勇争先,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对标管理专项行动,通过定标、寻标、对标、达标“四步走”有序推进、落地实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力求实现进入国内区域水务环境企业第一梯队的目标。
跨越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十四五”期间,青岛水务集团将深度匹配城市发展战略,以“服务品质民生,守护美丽生态”为使命,深化国企改革行动,完善涉水产业和环境处理产业链布局,打造“大供水”“大环境”“大环卫”三大平台及“海淡产业链”一体化投资运营格局,以“智慧水务”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以涉水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环境水务产业集团,为打造“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贡献国企力量。
弥补发展短板,开展“对标管理专项行动”
国有企业是维护城市运行、服务保障民生的主力军,为经济稳增长发挥了“压舱石”“顶梁柱”作用。
立足青岛实际来看,市属国有企业是城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有力支点,工业增加值、地方纳税额、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作为资产规模超百亿的市直国有大型企业,2021年青岛水务集团营业收入达到38亿元,利润总额4000万元,为青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国资国企力量。
我们清醒地看到,国企改革发展依然存在短板弱项。从质量效益看,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依然任重道远。从运作机制看,市场化手段运用不够,主动出击、推动战略重组的典型案例偏少,“物理”整合之后的“化学”反应效果有的并不明显。
随着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不确定因素增多,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倍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国有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国资委发布通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弥补发展短板,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世界一流企业而言,扎实的管理基础和极高的管理水平是重中之重。国有企业若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缩短与世界一流企业的距离,“对标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当下,全市上下正在开展“当龙头、作表率、开新局”大讨论,提出要拉高标杆,进一步解决好“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干”的问题。要敢于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快者赛跑、与最强者比拼,争先创优、奋力赶超,全方位提升工作水平。
青岛水务集团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结合“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部署,年初就在集团上下组织开展“对标管理专项行动”,综合分析标杆企业的优秀实践经验,深入查找企业管理薄弱环节,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强化管理创新。
对标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选准对标标杆和对标指标,找准差距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对标措施,通过对标找差距,真正起到“补短板、锻长板”的功效,在“超越自我、赶超一流、追求卓越”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借助对标行动,青岛水务集团全面推进集团战略转型,加快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强关键指标控制,挖掘成本潜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研发水平;确保完成保民生稳增长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全国范围遴选对标样本,健全对标工作体系
“对标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向标杆对齐,在比对分析中有针对性地学习标杆企业相关产品、服务、管理等优秀经验,从而快速识别自身短板,推动企业持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达到提升自我、向业界高水平靠齐的目标。
青岛水务集团将对标管理上升为一场持久的专项行动,有目标有方案有清单有指标。聚焦提升盈利能力、加强成本控制、优化体制机制等6个维度,针对25项关键指标,全方位健全对标工作体系。同时根据指标体系,制定《对标管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对标工作清单》,确保对标行动全方位覆盖、多层次落地。
要“拉高标杆”激发斗志,就要确定“对标”单位,立足企业现状实际来“寻标”。
青岛水务集团从全国范围遴选对标样本,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梳理公开报道、官网数据、上市公司年报等各类信息50余件;对标首创环保、光大环境等行业领军企业24家,从经营管理、运营成本等方面明确短板弱项。通过比对分析,逐渐聚焦标杆企业,进一步明确集团公司所处行业水平,确立了进入国内区域水务环境企业第一梯队的目标。
通过广泛寻标,同时结合集团公司“作风能力提升年”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广泛开展对标管理“亮绩”“赛绩”“对标擂台”等,组织全集团范围开展精准对标取得实际成效。譬如在经营管理中,根据集团公司2021年总营收和总利润在50个“标杆”企业中的排名,明确对标首创环保、光大环境等企业,全面提升管理绩效,集团排名将从22名上升到14名,成为区域型发展的水务头部企业。
在发展规模方面,通过与36个重点城市比对分析,供水和污水处理业务处于行业平均水平,再生水利用排名前十,垃圾零填埋和垃圾焚烧方面表现优异。根据规划目标,2025年供水和污水处理规模分别提升11%和34%。
而在运营成本方面,与对标企业相比,污水板块销售毛利率不高,动力单耗、维修费、污泥处置费偏高,应深入挖潜加强成本控制,力争三年污水处理成本降低8%,节约成本4000万元。
外对标与内对标同步推进。在全面对标先进企业的同时,青岛水务集团积极组织做好内部数据整理,厘清内部各板块关键指标情况,明确寻标方向,全面查找自身不足,寻找解决办法。同时选取集团内部管理标杆,组织内部学习优秀管理理念和经验方法。
对标管理提升发展质效,交出满意答卷
今年以来,青岛水务集团将对标管理提升行动作为打造一流企业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深化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质效,交出一份满意“半年”答卷。
完成供水量1.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41%,推行HACCP水质精细化管理体系,水质综合合格率、出厂水和管网水合格率均达100%;排水提升量7454.4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量1.9亿立方米,出水排放指标全面优于国家标准10%以上;中水回用量3321.7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8.77%;浓缩液处理量6.9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8.67%;垃圾中转量54.62万吨,今年上半年以来,青岛水务集团实现了企业发展稳中向好。
牢牢把握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有利契机,加快建设水务基础设施民生工程20项,总投资19亿元,切实提升产业能级、补齐设施短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上合示范区配套给水管道项目24.6公里。完成崂山水库防汛路、娄山河污泥堆肥产能提升工程,伊春路调流泵站及排水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实现主体完工,项目投资取得积极成效。健全41项总投资额286亿元的城市更新建设项目储备库,推进北部中心水厂、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前期工作,预计年内再实现投资22亿元,确保快落地早见效,全力以赴稳经济、保增长。
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格局,建强“大供水、大环境、大环卫”三个平台及海水淡化产业链。编制“一区一策”战略合作方案,与城阳、胶州等各区市,深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河道综合治理、排水设施运营维护、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等全方位战略合作;坚持强强联手合作共赢,与行业头部企业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搭建战略合作平台,联合打造山东省环保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拓展淡化海水应用场景,打造全国海水淡化示范城市。
民生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保障城市生命线平稳运行。开展“排水设施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累计养护管道309公里、疏通3095处、消除隐患224个,有效提升了排水设施承载能力。全面启动麦岛、娄山河等5个污水处理项目,以及海泊河、李村河等3个中水回用项目前期工作,预计将增加污水处理能力21万吨/日,地表Ⅳ类出水占比提升至58%,再生水供水能力提升至66.85万吨/日,切实增强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水务社会服务取得实效,深化“青水管+”惠民便民服务,拓展“133”供水网格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好差评”管理机制,创新开展“周二供水帮办·经理接线日”“零点行动”“引导服务”“先行服务”“预约服务”等,累计解决各类问题8.4万件;推行供排水报装接入“一站式”集成办理,实现“全周期”“全覆盖”供排水服务新格局;与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合作建成首个“一站式”共享服务窗口,有效提升为民服务效能。水务集团获评E20环境平台“最具社会责任投资运营企业”称号。
实施专项对标三年行动,达成第一梯队目标
发展是一件务实的事情,对标也不可能追求“速成”。实行“对标管理”的关键是在明确差距、锁定不足后完成优化提升。
“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树立了勇争一流、走在前列的鲜明导向,青岛水务集团将发扬齐头并进、勇争一流、唯旗是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对标国内区域水务环境一流企业,深入开展“专项对标三年行动”,提升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达成国内区域水务环境企业第一梯队目标任务,推动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推进新兴成长业务,扩大发展规模。在“打造现代产业示范城市”中发挥国企使命担当,深度匹配城市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市场开拓意识,聚焦水应用场景,坚持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增厚效益,全面布局水生态产业链。在坚持主业的基础上,拓展竞争性业务,优化产业结构,在传统水务、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废处理、绿色环保等业务范围方面,形成差异化业务融合与布局,扩大发展规模。力争到2025年,综合供水能力达到14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2万立方米/日。完成集团由传统水务企业向现代环境投资集团的初步转型。
加强关键指标控制,提升管理效能。一是加强成本控制,一系列管理指标全面达标,向管理要效益。二是加快推进“智慧水务”建设,着力推进数字赋能,创新工艺管控措施,向科技提升要效益,企业数字化运营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力争到2025年,集团公司总收入实现58.5亿元,净利润达到2亿元,各类生产经营指标全面达到预期标准。
聚焦改革创新,完善企业经营体制机制。对照水务事业发展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强化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打造高效运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加强资本运作,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中取得突破,提高企业活力。逐步实现排水业务市场化运营,逐步理顺污水处理、固废处置业务特许经营机制,以及红线内供水设施统建统管机制,为企业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打造以涉水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环境水务产业集团,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 帅 邹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