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 全域统筹 普惠共享

——“解码”即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岛日报 2022年07月25日

■学生们接受雷锋精神教育。

  每年将教育项目列入为民要办实事,全面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经费保障机制,出台3期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106处中小学、幼儿园……在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进程中,即墨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入实施“均优2.0”策略,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域统筹,协调推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即墨区坚持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各学段教育置于教育大盘中整体谋划,全域统筹、协调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增供给、促均衡,全面提升教育服务保障能力。

  持续加强基本建设。每年将教育项目列入为民要办实事,将9月份第一个周定为“教育工作周”;全面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每年教育经费投入30亿元左右;先后出台3期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106处中小学、幼儿园,持续增加教育供给。投入40多亿元启动新建龙山、龙泉、北安高中及职教园区项目,实施一中、四中、市北中学、一职高4所学校改扩建工程,进一步优化全区高中学校布局。

  夯实教师队伍根基。近五年招聘引进教师2500余人,优化队伍结构,积蓄人才优势。将农村新岗教师安排到局属学校顶岗培训,同时安排同等数量的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同步提升新教师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出台名师、名校长评选培养管理办法,成立38个即墨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通过典型引领培育本土优秀教育人才。加大教师关爱力度,率先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即墨区围绕打造“阳光下成长”教育品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每名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深化教学教研改革。科学实施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和谐互助”“三生”课堂等特色教育模式。开展协作体教研,8所局属小学每个结对1所薄弱镇街中心校、4所局属初中每个结对2所薄弱镇街初中,结成协作体联盟,发挥局属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精心实施“十个一”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连年获青岛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和金牌数“双第一”,2所学校获山东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深化集团化办学,发挥城区局属名校办学优势,成立11个教育集团,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城帮乡、优带弱,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今年秋季,即墨区将启用德馨小学东部分校、二十八中东部分校、书香小学、书香中学等6所城区局属学校,本着“新建一所,优质一所”的原则,采取老校带新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从优质学校选派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搭建班子,科学调配师资力量,让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

  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坚持减负与提质相结合,提升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质量,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任务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兴趣需求,开发课后服务课程500余门,形成“基础+特色+精品”的菜单式课程体系。目前,全区194所中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受益学生8万余人。

  创新机制,突出特色,厚积高中教育实力

  即墨区坚持把高中教育作为教育全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抓实抓好,创新高中办学机制,做强具有即墨特色的高中教育。

  优化发展布局。通过科学调配领导班子、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在全区形成一中、实验高中、二中3所优质高中并驾齐驱,市北中学、四中、五中3所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办学格局。改进高中招生模式,将70%以上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保障镇街优质生源进入优质高中,同时通过电脑派位、志愿设置等方式,均衡3所优质高中生源。

  创新育人模式。在对高中课堂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做相对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给予各高中学校充分办学自主权,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墨一中推行“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实验高中构建“三四六”课堂教学模式,即墨二中探索小班化走班制教学,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市北中学、四中、五中突出美术、体育、音乐等办学特色,为学生开辟多元升学渠道。

  注重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尖子生”潜力,建立探究室与弱科导师制,加强管理督促和弱科提升。对“边缘生”实行一生一策,通过分包辅导、生活关怀、档案跟踪等,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制定艺体生培养管理制度,组建特色社团,帮助学生圆梦大学。推进普职融通改革,加强对强基计划的研究,让更多学生通过春季高考、高职单招、强基计划、国际班等途径升学。近五年有30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3000余人考入“985”“211”等重点大学。       (王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