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青岛市市民体质状况白皮书》发布

95.4%的青岛市民体质“合格”

青岛日报 2022年06月15日

■足球是众多青岛青少年喜欢的体育项目。王 雷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 羽

 日前,青岛市体育局发布《2021年青岛市市民体质状况白皮书》,通过监测不同年龄段6515例成年人的体质样本进行分析,对市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做出综合评价,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更贴合实际的科学依据。

 为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着力落实《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增强市民健身意识,按照国家公布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我市于2021年3月至12月在全市范围内的社区、行政村、机关、企事业、学校等单位,为成年人(20-59岁)和老年人(60-69岁)提供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服务,受测市民共计6515例,其中,成年人5721例,老年人794例。监测内容主要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的检测。

 体质监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医疗体检,它通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大类共11个基础项目检测,使受测者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和客观评价,并因人而异开具“运动处方”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日常锻炼。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在我市蓬勃开展,市民的健身意愿、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逐年提高。据青岛市体育局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47.18万平方米,人均3.26平方米,提前达到了“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的国家标准。充足便捷的场地供应,让更多市民走出家门,投入健身大军的行列。第三方机构“维度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49.5%,远高于42%的全省平均水平。

 数据是现实情况的最直观体现。从监测结果来看,青岛市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为95.4%,超过全国平均值5个百分点,与2020年相比,人们的身高、力量、平衡能力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在肥胖率、肺活量、柔韧性和反应能力方面则表现不佳。特别是受到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影响,受测者中亚健康的比例接近七成,集中表现为颈肩不适、精神焦虑和睡眠质量差。

 青岛市民普遍“营养过剩”

 “我们从全市50个社区、行政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中抽取监测对象,获得有效样本6515例,其中,20岁至59岁成年人5721例(甲组20岁-39岁、乙组40岁-59岁),60至69岁老年人794例。”青岛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全民健身活动部部长刘昕煜表示,此次监测选取的样本很有代表性,基本反映了青岛市民目前的身体状况,也为“全龄段”健身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据了解,青岛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市民提供的11项基础检测项目分别为: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握力、纵跳、俯卧撑(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和选择反应时,通过测试身体形态、心肺机能、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反应能力等指标,综合评价受测者体质状况。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合格以上为体质达标。

 《白皮书》显示,青岛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为95.4%,同比提高0.6%,优秀率和良好率也有小幅增长。“据我们统计,达标率自2017年起一直稳中有增,说明人们更加重视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健身习惯。”刘昕煜说道。

 身体形态方面,男女平均身高峰值均出现在25岁左右,分别为176.1厘米和164.3 厘米。女性20岁-24岁最苗条,平均体重只有59.0公斤,但在中年以后明显发福,50岁-54岁是女性最胖阶段,BMI(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均值达到30.4,超过≥28的国家标准,达到肥胖状态。

 当然,肥胖并非只是存在于个别群体中,监测结果显示,“营养过剩”已成为青岛市民的共性问题,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普遍在20%以上。这在中青年男性中尤为明显:25岁-39岁的“油腻男”为数众多,超重肥胖率占比超过一半,20岁-24岁男性占比亦接近1/3。

 身体机能方面,成年人和老年人肺活量均值同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下降幅度在7.4%~12.2%之间。而通过台阶试验来看,两性的“台阶指数(运动后心率恢复速度)”在45岁之后都下降明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随之增大。

 身体素质方面,市民虽然在力量、平衡能力两项指标上明显好于以往,但柔韧性和反应能力出现下降,这与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关节活动受限等因素不无关系。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青岛女性的身体明显好于男性,她们的总达标率为97.1%,领先男性3.6个百分点。青岛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李泽龙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女性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生活方式更健康,另一方面也说明她们在家庭生活中“更勤快”。他说:“男性应该多做一些家务活儿,适度的家务劳动也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运动处方”指导市民科学健身

 《白皮书》不仅只是给出了数据结果,还开具了一张适合大众的“运动处方”。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的薛志敏说:“我们主要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针对自身体质特点科学锻炼、掌握科学锻炼方式和方法三方面给出建议,为市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白皮书》建议,首先要合理安排饮食,除膳食中应富有人体必需的营养、避免摄入不利于健康的成分外,还要养成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进食不过饱的良好饮食习惯。其次,要坚持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第三就是要改变不良行为,做到起居定时、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是尽快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最后,保持心理稳定也至关重要,由焦虑、睡眠不足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和神经衰弱,会使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对于此次体质监测中发现的超重肥胖、肺活量低、柔韧性差等突出问题,《白皮书》给出了解决方案:超重人群在注意控制饮食的同时,每周至少应进行三次时长超过40分钟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例如慢跑、爬山、健步走、球类运动等;.肺活量低人群更适合参加慢跑、游泳、跳绳等可锻炼心肺功能的运动;柔韧性差的问题,则可通过在运动前后压腿、拉伸等练习予以解决。

 健身活动不仅应该持之以恒,还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白皮书》建议市民根据自身目的选择锻炼手段: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市民,选择自己可以长期坚持的有氧运动、球类运动和太极拳、气功等;提高心肺功能应选择有氧运动、球类运动;调节心理状态应选择各种娱乐性球类运动和太极拳、气功等中国传统运动方式,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增加肌肉力量可选择器械性力量练习;提高平衡能力可选择各种专门平衡训练方法,包括坐位平衡能力练习、站位平衡能力练习和运动平衡能力练习;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等球类运动,则可以提高人体反应能力。

 “普通人健身,我们最提倡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薛志敏说:“市民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健身计划,当身体机能达到较高水平、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后,就可以建立一套长期稳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锻炼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