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眼

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是一道必答题

青岛日报 2022年03月17日

□莞 棋

 近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通知》表示,为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的保险保障水平,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发展适合新市民职业特点的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等业务。聚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较为突出的新市民群体,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

 在新市民住房供给、安居需求上,《通知》鼓励发展工程质量保证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出租人责任险、承租人责任险等保险业务,以及针对新市民在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为其购买家具、家电等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推广家庭财产保险。

 根据银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正成为普惠金融的新蓝海。

 一方面,满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量新市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截至目前,3亿左右的新市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好他们更能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进一步显现金融的温度和热度。近年来,普惠金融获得长足发展,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变。而新市民群体正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务对象。

 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而言,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满足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大学毕业生等人群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将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一道“必答题”、竞争的新热点。金融机构更需多措并举,针对新市民在就业、创业、消费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推出期限灵活、额度和费率适中的产品,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过获取多方数据和信息等方式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创新对新市民的信用评价方式,降低对抵质押物和担保公司依赖,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同时,要加强和改进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提升新市民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