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车首日,不少乘客前来“尝鲜”。 本版摄影刘栋

■乘客点赞地铁1号线。

■地铁爱好者陈天豪展示自己收集的地铁票。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梁 超 吴 帅
青黄“1”线牵,全城若比邻。
12月30日,在市民的热切期盼中,地铁1号线南段通车,1号线实现全线贯通。
1号线作为轨道交通近期线网中唯一的跨海连接青黄的通道,全线开通运营后,全程运营时间约97分钟,成为连接西海岸城区、东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南北向快速轨道交通走廊。随着1号线南段开通,青岛地铁形成了总长284公里、拥有128座运营车站的轨道交通线网。
“盼了很多年,终于通车了!”“真快,以后上下班不用挤公交了!”……1号线通车首日,前来体验的市民络绎不绝,对通车后的幸福生活充满期待。
从轮渡到地铁,见证城市变迁
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地铁1号线西海岸新区始发站——王家港站。虽然此时距离首趟列车发车时间还有近一小时,但不少“心急”的市民早已在这里等候。“你们去哪儿?”“带孩子去栈桥看海鸥。”“我准备提前探探路,元旦准备坐地铁回老家。”“我们打算去中山路逛逛。”……彼此不认识,但作为1号线南段开通后首批乘客的激动之情却彼此相通,这也让大家像老朋友见面一样寒暄着。
11时30分,随着地铁工作人员打开车站进出口,候车市民有序进入地铁站。宽敞明亮的站厅,清新整洁的车厢,市民纷纷掏出手机留存这美好时刻。11时38分,在市民的热切期盼中,列车从王家港站发出,车厢也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今天挺激动,坐上了跨海地铁,我们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了。”75岁的刘先生和老伴目前住在西海岸的女儿家,地铁1号线的全线开通,让他回忆起不少往事:之前在胶州工作,定期要去市里作汇报。当时交通不便,要是早上开会,就得提前一天去,记得有一次坐客车用了半天时间才到。而现在不到一小时即达,可见改变之巨大。
交通方式的变化,是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刘先生清晰地记得,当年轮渡开通,他特意从胶州赶到黄岛去坐了一趟。“那个时候,真是不方便。遇到恶劣天气,轮渡停航,只能干着急。后来,胶州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开通了,现在跨海地铁也通了,青黄两地通行时间更是缩短到了6分钟,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地铁拉近的不仅是距离,还有亲情。中午时分,当1号线列车稳稳地停在广饶路站时,68岁的陈大爷和老伴拎着一桶葡萄酒上了车。这是他们看望住在丹东路的大哥后收到的回礼。30日上午,拿好带给大哥的礼物,陈大爷从位于西海岸的家门口坐上了隧道3路,换乘地铁1号线“过海”后又倒上了25路车,全程“无缝衔接”用时仅一个小时左右便到了大哥家。“快,真是快,放在以前差不多得耗上一整天的工夫。现在1号线全线通了,走个亲戚还不耽误回家吃午饭。以后刮风下雨也不怕了,走亲访友说走就走。”陈大爷说,相比坐公交车,地铁不仅速度快而且更舒适。以后坐地铁到亲戚家串门的次数肯定会更多!
一条“黄金线”串联多个商圈
1号线全线串联了台东、中山路、长江路等6大主要商业区域以及青岛站、青岛北站、汽车北站、西海岸汽车站等4大交通枢纽,沿途医疗、教育资源丰富,在西海岸新区、青岛中心城区和城阳、红岛之间搭建起一条快速的公共交通通路,将有力助推西海岸新区发展腾飞和青岛同城化进程。
地铁上,共同出行的一家四口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交流得知,张女士带着女儿跟公婆准备去逛台东,“应该有两年没去过台东了,之前在团岛租房时,还经常去,后来搬到西海岸新区,生活就以长江路商圈为主了。现在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可以直达台东商圈,以后就不犯愁路程远了。”
家住西海岸新区的汪先生在太行山路站附近的酒店工作,1号线南段试乘时,他就迫不及待地体验了一把。除了去主城区更方便,对于汪先生来说,他更期待的是地铁为酒店带来的更多的红利。“地铁开到门口,会源源不断把客流带来。地铁开通后,估计入住率能再提50%,未来还会越来越好。”汪先生说。
拉长生活半径,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1号线南段暨全线开通,沿线途经区域的通行时间大大缩短,拓展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半径,为市民带来风雨无阻的出行体验,距离不再是问题。
在西海岸新区,地铁13号线的开通串联起山海城港,缩短了西海岸东西片区距离,但始终是“孤线”运行。1号线全线贯通,形成串联青岛五城区、跨海连接东西两岸的轨道交通“主动脉”,西海岸新区与青岛主城区实现进一步“接轨”,东西海岸地铁线融合运行,“孤线”运行3年之久的13号线“并网”,为西海岸新区与主城区更为深度互动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青岛是海滨旅游城市,东岸有栈桥、鲁迅公园、中山公园、海水浴场、崂山等;西岸景点更是丰富,金沙滩、银沙滩、啤酒城、最美环线公路、唐岛湾公园、大珠山……1号线将各景点串联起来,一条文旅线路落成,这也会进一步丰富东西两岸市民的闲暇时光,为人民休闲度假提供更多选择。
折射城市快速发展的窗口
从最初短短16公里,到现在下穿胶州湾、连接五区的绵延60公里,地铁1号线承担的使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
1994年,1号线试验段动工,成为青岛第一条动工的地铁线。这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市民“南宿北工”的需求。当时的沧口一带,富集了青岛的重工业和纺织企业,“钟摆型”出行特点十分明显。“解决老百姓的上下班问题”是当年建地铁的首要目的,客流就是线路规划的第一依据。那时候没有人去想,地铁还能过海去黄岛,地铁还需要开到远离主城区的城阳。
在水清沟站附近,70岁的老杜时不时就会到周围看看车站的进度。住在国棉四厂宿舍近40年,从1994年试验段开工后,他就在心里埋下了一桩心事。在那之后的很多年,早起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老杜都会向那一片张望一下,心里企盼着点什么。在他眼里,自己居住的这一片“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周围面貌变化小,缺乏新兴产业,在这里居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地铁成了老杜眼里盘活这一片区的新希望。
“都说地铁一响、黄金万两,交通方便了,这一块儿肯定会好起来。”对于自己生活惯了的水清沟这一片,地铁的到来让老杜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