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文学奖的颁发犹如青岛文学创作盛景的一次“路演”,文学正在这座城市迸发绮丽的光芒——

当作家如海鸥在海岸翱翔

青岛日报 2021年11月22日

▲第二届海鸥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

▲与会人员参观青岛文学百年巡礼展。

■杨志军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文 王 雷/图

 时隔两年,青岛首个专业文学类奖项——“海鸥文学奖”上周再度颁出。受疫情防控影响,到场人数作了限定,却依然能够感受到现场欢动热烈、其乐融融的气氛。这是作家们的聚会,也是青岛文学创作繁荣盛景的又一次“路演”。

 2021年称得上是青岛文学创作收获的“大年”。第五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全省共34部获奖作品中,青岛作家独占9席,覆盖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全部7个大类,获奖数占比超四分之一,名列第一,也创造了该奖项有史以来城市获奖数量的最高纪录。

 “青岛作家正在形成一个拥有不同代际、创作实力均衡、影响力日益攀升的群体。”青岛市作协主席高建刚说。作家杨志军两年前在“海鸥文学奖”初创时的寄语犹在耳畔:文学是所有人的“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梦。文学如海,当作家如海鸥在海岸自由翱翔,这座海畔的城市又将迸发出怎样绮丽的光芒?

 文学创作的飞行“阵列”

 连续两届,作家杨志军在海鸥文学奖上斩获奖项。两年前首届海鸥文学奖,他以藏区生活为题材的纪实文学《十万嘛呢》获得青岛实力奖;第二届海鸥文学奖,他的《来自天堂的敬礼》获中篇小说奖。

 这部收入《青岛文学》的中篇,讲述一个殡仪馆的送尸工,在百无聊赖的工作中养成向逝者敬礼的习惯。小说的主人公始终认为,不管逝者生前是好人坏人,都是一个生命的消逝,都值得这样一个“礼”遇。对底层人物的书写很容易让人想到杨志军今年推出的最新长篇《最后的农民工》,作家延续了自己对小人物的观照,以及对于生命、死亡的一贯思考,并传达一种认知:哪怕是最卑微的生命个体,也拥有纯粹且微茫的、值得被尊重的希望,不要轻易剥夺和扼杀那些微小的希望。

 如果说杨志军是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青岛作家的代表,另一位获奖者盛文强则是80后本土作家的代言。这位致力于海洋志怪研究与写作的创作者,保持着创作的多元和高产,其作品的海洋向度却始终未变。

 获得海鸥文学奖的散文《父亲的海》,缘于个人经验,亦融入了作家对散文创作深度的探寻。这篇由多篇小文章组成的散文并没有描写惯常的父爱,而是描写一辈子与海打交道的渔民父亲,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比如别人身上会有泥,而他的身上却没有……“散文一定要有一些表述,是值得读者去反复思量的,要有文字和思想上的密度。”盛文强说。

 人们会在海鸥文学奖的作品中感受到不同代际本土创作者的视野,他们在各自不断的创新探索实践中飞行,却不局限于青岛的这片海岸,亦逐渐勾画出青岛文学的“阵列”。在市作协主席高建刚看来,青岛已经汇聚起一个创作实力均衡的群体,其中不同代际又有突出的领军者,城市文学创作正在形成更具规模的力量和人才的梯队。

 前所未有的飞行高度

 就在第二届海鸥文学奖颁出前一个多月,第五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颁出,全省共34部获奖作品中,青岛作家独占9席,而上一届泰山文艺奖,青岛的文学创作也取得了6席的佳绩。连续两次在全省文学创作奖项的评选中独占鳌头,让高建刚颇为振奋,他也强烈感受到青岛文学创作品质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泰山文艺奖的青岛获奖名单中,有回归文学队伍不久的资深作家一也,他以独特的南北极历险经历写出长篇小说《雾咒》,讲述北冰洋腹地荒岛考察遭遇的曲折;有中生代领军作家艾玛,她的中篇小说《夹叉》,虽是基于对过往军旅生涯的回忆,却依然设定居住城市青岛为故事发生地;还有80后儿童文学作家于潇湉,她是冰心儿童文学奖、青铜葵花小说奖获奖者,获奖的《深蓝色的七千米》,则是中国首部蛟龙号主题儿童小说,从《鲸鱼是楼下的海》开始,她的作品就始终以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以及海洋文化为依托;作为青岛报告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许晨的报告文学《耕海探洋》的获奖,则是青岛屡获大奖的报告文学群体实力的缩影。

 “如果一定要总结青岛文学创作群体的共性,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创作者的创作方向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小说类的创作,表现尤为突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力。而这其中,反映青岛地域文化特色的题材较多。”高建刚说。

 作家与城市的互相创造

 杨志军曾经阐述作家和他所在的城市的关系:应该是创造与被创造。他在创造青岛,同时,青岛也在创造着他。

 青岛如何创造了具有开阔视野和丰富个性的作家“飞行团队”?“首先得益于‘氛围’!”高建刚说。

 在第二届海鸥文学奖的颁奖现场,一场青岛文学百年巡礼以文献展的方式开展,共分报告文学、电影戏剧文学、散文、诗歌、小说、新文学报刊等六大板块,全面展示和梳理了这座城市的文学历程,让人们依稀看到城市文学的“前缘”。这些由青岛文学馆汇编的文献告诉我们:恰是在这次海鸥文学奖颁奖礼的举办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上世纪30年代的国立山东大学的校址所在地,曾经聚集了闻一多、老舍、沈从文、梁实秋等一众文坛大师。许多重要作家在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在这里写作或酝酿名垂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他们的思想和创造渗透并融入到这座城市本土的文学基因,不可磨灭,且源远流长。

 百年青岛熠熠生辉、大师云集的蓬勃城市文脉,成为创造并激发城市文学当下盛景不可或缺的历史性要素。这其中,政府的决策与举措同样不可或缺。

 上周的颁奖礼现场,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魏胜吉梳理了青岛出台的与文学创作相关的政策举措,《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实施细则》《青岛市2020—2022年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相继实施,就在11月初,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及优秀作品奖励的申报已经开启,其中就囊括了对青岛本土作家的创作生产的具体扶持和奖励措施。市文联始于2014年的签约作家制度,至今已进行了四轮签约,为挖掘和培养中青年作家、构建梯次衔接分明的人才布局打下基础,有效激发了作家群体的创造热情。

 与此同时,青岛也在极力创造着更为活跃的文学交流气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春之声”诗会、国际诗歌节等品牌活动的陆续推出,《中国作家》创作基地的落户……它们映照并传承青岛文脉,让文学大咖持续汇聚青岛,不断带来前沿的思想与崭新的文学论辩。有着62年历史、以奖掖纯文学作家、不断发掘文坛新秀为己任的青岛本土唯一的纯文学刊物《青岛文学》和它创办于2019年的青岛专业文学奖项——海鸥文学奖,无疑也是活跃青岛文学氛围、优化文学环境、形成青岛本土文学生态良性循环的“骨干成员”。

 高建刚说,在70后作家日益成为创作中坚的当下,青岛文学创作你追我赶的交流和学习气氛更加浓厚了。巡礼和颁奖是对过去的一次阶段性总结,青岛文学的飞行仍在继续,作家与城市的互相成就与创造也将在崭新的高度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