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志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共同富裕、怎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的赶考路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问题,标志着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和新境界。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旨归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长久以来的热切期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党和政府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遵循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内涵式集约型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实现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旨归,高质量发展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和现实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相适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从以满足人自身生存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转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内容和需求层次不尽相同。“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八个更”,概括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和现实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既要着眼长远,更须立足当前;既要久久为功,更须绵绵用力。
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大做优“蛋糕”。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提高供给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循环的效率,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构建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把创新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聚焦高质高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为农业赋能、为农民增收、为振兴筑基;聚焦宜居宜业,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着力提升乡村的舒适化、清洁化、便利化水平,着力打造“高配版”绿水青山;聚焦富裕富足,加快推进农民生活品质化,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均衡化,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合理开发农村资源,激活农村的要素市场。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共同富裕的制度环境。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生相随,不仅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总体上的根本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分配的“制度安排”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对西方福利社会的一种超越;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杀富济贫;共同富裕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的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不仅从战略目标上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还从发展规划上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完备方略,强调“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凸显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重大意义和战略举措。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健全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化均等、普惠、便捷、可持续的理念,推动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有效破解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形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着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在义务教育、养老服务、卫生保健、住房保障等基本民生问题上向乡村和偏远地区倾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更高层次统筹,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将高效能的思维理念贯穿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建立健全一个高效、透明、公正、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着眼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上下更大气力。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构建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全面提高后,要把增加精神财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把满足物质文化需要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起来,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结合起来。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滋养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思想舆论阵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坚持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原则,严厉打击在发展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实现绿色发展。推进垃圾分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活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