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流量至上?此路亮红灯!

青岛日报 2021年09月13日

□张芝萌

 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提出“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坚决抵制高价片酬”“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开展专业权威文艺评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等八条事项。当日下午,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要求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严格内容监管等,并特别提到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等具体问题。

 早在6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意在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等重点环节,全面清理畸形“饭圈”文化。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很多人见证了娱乐圈之变,失德艺人失去生存空间,和其有关的影视、音乐作品全网下架,社交媒体账号进行整顿等等,这一系列举动不仅指向粉丝经济畸形,也对准了内娱偶像产业链,而将这两个圈层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恰恰是流量偶像。

 流量明星在今天之所以如此一呼百应,仰赖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的推崇塑造,围绕流量明星形成了庞大产业链。比如,常见的依靠粉丝运营各种“明星势力榜”、控评、反黑行动,围绕各类营销号立明星人设、买作品口碑……这些套路化的营销模式,让偶像产业日益壮大,几乎全盘接收社会红利,也让背后的经纪公司想尽办法维系偶像成名后的垄断地位,以此获得影视项目出品方、品牌方等资本的青睐,从而将“饭圈”粉丝热度转变成商业领域的经济利益。曾有业内人士估算,中国偶像市场总规模预计在2022年达到1400亿元。

 所以,与文艺工作者不同,流量明星的热度往往不来自令人记得住的文艺作品,而是围绕他们身上产生的各种话题争议带来的更为广泛的知名度,并因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流量本身并无贬义,但随着文娱圈流量至上的“唯流量”论带来的资源不合理分配、劣币驱逐良币、德不配位以及失德艺人总能通过各种途径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时,这种不正常的生态让缺乏道德和精神给养的流量明星依然能赚得盆满钵满、受人追捧和爱戴。所以,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偶像产业多元化发展,尽管能实现明星个人的经济回报,但是并不能促进演艺事业真正的繁荣,相反会带来一系列弊端,传播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影响社会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偶像”自古以来就有,因为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需要借崇拜某个偶像来寻找自己寄托归属感的精神之所,比如人类社会中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然而,不同的年代也为“偶像”一词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对文娱行业而言,此次一系列举动恰恰是从源头上正本清源,遏制“流量至上”的偶像之举,借此重新培育、打造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