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十周年,青岛独一份

青岛交响乐团“爱乐沙龙”影响深远 城市乐团“反哺”城市乐迷
青岛日报 2021年09月13日

■10日下午,在爱乐沙龙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市民们走进人民会堂音乐厅,感受交响乐团排练过程。 王 雷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

 9月10日,青岛交响乐团“爱乐沙龙”十周年庆典在市人民会堂举行。作为目前国内城市乐团里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完善的乐迷联谊组织,“爱乐沙龙”可谓青交与青岛之间的联系纽带。十年来,爱乐沙龙从公益讲座发展到了集艺术交流、年卡销售、观摩权益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组织,既是乐团的大胆探索,也有乐迷的襄助之功。

 青交艺术总监张国勇表示,一个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不只是看硬件、看人才,还要看在实际生活中受益的人有多少。“爱乐沙龙”自2011年5月成立以来,共举办音乐讲座系列活动120多场,听众达万人次,发展爱乐之友3000多人,聆听乐季音乐会近200场。市人民会堂三楼的小排练厅里,诞生了一个让青岛为之骄傲的文化现象。

 循序渐进,从讲座到年卡

 2011年春,青交在全国职业乐团中较早成立了乐友联谊组织“爱乐沙龙”。从当年5月份起,“爱乐沙龙”在人民会堂三楼可容纳近百人的小排练厅开办了交响音乐知识讲座,开启了青交乐友队伍创建、发展的历程。根据当时乐友缺乏音乐知识的状况,“爱乐沙龙”开办了十期交响乐基础知识讲习班,讲解了各个时期的音乐家、交响乐队乐器特点和声部编制,交响曲、协奏曲、序曲等各种体裁的曲式结构。作为创始人的指挥家徐学敏介绍,爱乐沙龙从诞生开始就得到了乐团强力支持,从乐团团长到演奏家纷纷登台授课,当时第一批爱乐者一直坚持到现在。

 随着乐团不断发展,“爱乐沙龙”的功能也愈加丰富。2014年,青交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音乐季年卡。“爱乐沙龙的成员辐射力很强大,亲朋好友纷纷购买年卡,陆续走进音乐厅。年卡也从200张一路增发到四百张。”徐学敏表示,爱乐沙龙内容丰富、嘉宾阵容强大,同时它与现场音乐会深度绑定,吸引了青岛的音乐发烧友。这些对音乐具有极强感受力的群体参与到沙龙中,也使得青交的乐季演出有了基本观众群,爱乐沙龙与乐团形成了良好的共生状态。

 作为从第一年就参与沙龙活动的资深乐迷,翁亚明感触颇深:“我们乐迷在私下里交谈时,觉得生活在青岛很幸运。家在济南、烟台的乐迷乃至音乐家遇到好的音乐会一定会到青岛来听,住一夜再走。这十年来青交不断发展给了乐迷很多滋养,铁杆粉丝又成了乐团的支撑,对交响乐团既是鼓励,也是一个稳定因素。”

 乐迷、乐团受惠双赢

 回顾爱乐沙龙十年来的活动,著名作曲家谭盾、周龙、陈怡、赵季平、李海鹰,中提琴演奏家马慧,小提琴演奏家王敬、刘扬,钢琴家张橹等以及省内音乐家李晓峰、安宁、王静怡、张旭东等均曾登上这个舞台,与乐迷亲密交流。

 张国勇指挥参与了多场爱乐沙龙活动。他表示,爱乐沙龙是惠民活动,也是音乐家钟爱的平台。“乐迷购买季卡,平均下来一场30元。30元听一场音乐会,从票房来说,乐团付出了很多,让听众受惠了。我之所以参与爱乐沙龙,因为我在这个平台能看到乐迷的成长,乐迷越来越多,在讲座现场他们的掌声表达了由衷地喜欢,让我也觉得很诚恳。”爱乐沙龙培养出来了大批优秀乐迷,徐学敏介绍,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曾在台上公开表示:没想到青岛的观众水准这么高,“青岛在国内城市乐团里是认真做事的。”乐迷的欣赏水平不止于贝多芬、德沃夏克,2017年“爱乐沙龙”安排了两场专题讲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交响曲》,使乐友直观地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结构,为现场音乐会的聆赏做足了功课。实践证明,开办这种讲座对于提高乐友理解交响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放眼未来,爱乐沙龙也在不断学习国内外乐迷组织的先进经验,近年来,乐团对乐迷开放排练。对于乐迷来说,公开观摩排练本身也是很大的福利,体现了乐团对乐迷的信任。张国勇表示:“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坚持,持之以恒是最重要的。爱乐沙龙的乐迷活动需要坚持下去,成为常态化,有了期盼之后乐迷就会有投入,对乐团有归宿感。音乐家与乐迷之间之所以有感情交流,是希望我们的交响乐演出有好的土壤。十年过去了,青岛的乐迷让人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