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将成为戏剧的舞台,交由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演绎他们的故事和态度——

期待一场“剧变”引发的“聚变”

青岛日报 2021年09月06日

▲“DRAMA”戏剧艺术节的一次筹备会现场。

▲有名的“龙马社”就在这座与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一墙之隔的建筑里。

■剧社里舞台下沉式的小剧场。 ■龙马社黑匣子剧场门景。 ■龙马社黑匣子剧场走廊上贴满了话剧海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文  王 雷/图

 8月末,与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一墙之隔的龙马社黑匣子剧场开始聚集起更多年轻的面孔,正待脑力激荡、酝酿创办一场融入“十一”假期氛围的戏剧节,戏剧节的名称就如同这些心怀热爱、无暇他顾的青年般纯粹,叫作DRAMA(戏剧)。

 黑匣子剧场所在的怡堡酒店正位于青岛西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从这里的楼顶露台望出去,小鱼山山顶的绿色凉亭在望,回身便是信号山的红色蘑菇楼,青岛最早的地标建筑之一、超过110岁的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就在身畔……如此地利的位置仿佛天生一方舞台,期待一场戏剧的发生。

 而这场戏剧绝不只是发生在小剧场中的一场演出,城市也将成为舞台,交由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演绎他们的故事和态度。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他们制造的不仅仅是一场“剧变”,更加令人期待的,是活力与原创力聚集、回归之后所引发的“聚变”。

 打造一个老城戏剧艺术策源地

 当张瀚文将京城赫赫有名的剧社“龙马社”引入青岛,并在老城区打造黑匣子剧场之时,心中的理想主义爆棚。在他看来,戏剧艺术或许是最好的方式,能够首先聚集起本土的文艺青年群体,从而带动老城区的人气回归,助推其快速实现文化以及旅游产业的复兴。

 现实却是,仅是剧场本身的运营已举步维艰。从最初引入北京龙马社的剧目到自行创排,越来越多的困难袭来,其中的重要关节是演员的招募:绝大多数的本土应征者都是戏剧爱好者、发烧友,他们从未受过专业的戏剧训练,针对素人的培训只能从零开始。即便如此,张瀚文依然坚持认为,培育自己的戏剧创演团队是必需的,原创力才是让艺术真正扎根于本土的方式。

 从7月30日的首演开始,一出名为《门锁了,寄居蟹做了三个梦》的原创剧目每个周末在黑匣子剧场上演,由素人演员担纲主演,用场场爆满的上座率和叫好的观众口碑传达戏剧本土化的初战告捷。这个舞台下沉式的小剧场尽管最多容纳不足200名观众,又因疫情而限控人流,却仿佛一个人气爆棚的艺术实验场,让主创、演员与观众近距离地交互,也将先锋的、时尚的、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在这里汇聚,并开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为老城区的文艺生活注入新的灵感。

 或许可以将舞台拓展得更大更广,聚集起更多爱剧的伙伴。当不是市集的主理人王小男加入这场老城的“剧变”,一个DRAMA戏剧艺术节的构想日益清晰地浮现。此前以怡堡酒店的龙马社黑匣子剧场为中心,张瀚文已经在尝试布局驻场秀、戏剧演出、艺术展览、表演工作坊以及咖啡酒吧和各类文化活动,以期创造多元业态的文化艺术综合空间……有了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撑,亦有艺术空间的初步定位,又有明确的项目内容方向,可谓具备了地利、天时,剩下的只是“人和”的问题。

 张瀚文也透露,之前在演员招募的过程中,他发现其实有许多身在北京的青岛人,他们想要回到家乡做点事,却又觉得留在北京的机会更多,“如果我们创造了适宜的平台,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和提升的良机,他们一定会回到青岛。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平台载体搭建起来,在这里打造一个老城戏剧艺术的策源地。”

 当有态度和热情的“戏精”开始聚首

 “DRAMA”要让人们在剧场感受到近距离交互扑面而来的情绪和氛围,不同戏剧类型触发的身心愉悦,体验户外草坪上戏剧派对的狂欢、露天电影和小型音乐节的生趣……“我们要联合这座城市中最热爱戏剧、电影、胶片、艺术装置的一群伙伴,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节。”无论何时,王小男总是充满着激发力和能动性,她说:“DRAMA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热爱戏剧艺术的人们在青岛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因为热爱,我们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生活皆是我们的舞台。而艺术节就是志同道合者集结的信号,会有更多心怀纯真和热情又具有严肃戏剧态度的‘戏精’因此聚集起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家’。这里对所有人开放,人人都可以尝试加入!”

 周三,“DRAMA”戏剧艺术节的一次筹备会选择在中午进行。从北京参加德国galli戏剧培训学习回到青岛的仇少璐,才下高铁,也马不停蹄地赶来。一直致力于全民剧场文化推广的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大璐。大璐所倡导的“全民剧场”,囊括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即兴戏剧、将讲故事和演故事相结合的“一人一故事剧场”、具有疗愈功能的德国galli戏剧、即兴的音乐表达,以及原创音乐剧……他将戏剧延展到城市生活日常,相信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戏剧爱好者还是职业戏剧人,都能够将观剧和演出变为生活的一部分,从中获得身心的疗愈和裨益。

 在如是书店开创的国信体育场“上街里”街区拥有一方小舞台的大璐,带着他的“全民剧场”概念回归老城区,期待与志同道合者开辟新的戏剧场域。同样,致力于儿童创意戏剧的小璇老师也从位于石老人海岸的仓库改装的魔法剧场迢迢赶来,热切地加入“DRAMA”筹备组。

 此前,她从国外儿童戏剧中收获灵感而开始尝试创编融入多种艺术元素的儿童创意戏剧,如今经过多年的自我摸索,已经成为岛城儿童戏剧演艺和亲子空间的新宠,不久前她刚为海信科学探索中心的吉祥物量身定制了剧本故事。每月都有新剧面世,又要创作新剧本,且要为新剧设计制作舞美,更要亲任客服,小璇老师自然忙碌得无暇抽身,可她说,如果热爱,就会乐此不疲,“DRAMA”的吸引力不可阻挡,小璇老师期待着与一群伙伴并肩作战。

 “或许我们就是在老城区洒下戏剧的种子的一群人,期待能够生产出一些有趣的好东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停留,集聚力量,产出更多新鲜的好物。”大璐说。

 探索情怀与收益兼得的可持续路径

 “我们遇见戏剧,觅一团火,拢住,烤着命中的生机……”王小男为“DRAMA”戏剧艺术节写下情怀备至的文案,而这群老城戏剧文化的播种者想要做到的,则是如何令这团火焰永久地燃烧,永不熄灭。

 王小男提及之前在距离淄博市区35公里的乡村所做的一场成功的创意活动,这个拥有300多户人家的村子一时间聚集起了众多年轻的面孔,如此盛况在村里已多年未见。然而活动结束,年轻人离开,村子又恢复了日常的寂静。这给她很大的触动:类似的情形在城市、在青岛也并不例外,城市或者城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与事件并不在少数,但它们都只是分散的、孤立的存在,兴于一时,并未在市场中获得孵化、演进,发生“裂变”……也就是说,只有“点”,没有聚合成为“面”。如何能够将这些分散的同样具有流量的点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盛况?她希望能够在情怀和收益之间摸索出一条路径,令二者兼得。

 “戏剧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启航,基于戏剧的原创力,我们也会努力寻得一条路径,让充满生机的原创力扎根青岛。”张瀚文透露,他们也一直在收集基于青岛老城区历史记忆的故事素材,计划打造一部本土原创戏剧作品,它或将成为一个本土原创的戏剧IP。“青岛的老城区具备厚重的文化基因,只是尘封已久,需要以某种方式被唤醒。”

 不过,这群正在酝酿一场本土可持续“剧变”的戏剧“布道者们”也不得不承认,青岛年轻的消费群体依然停留在“打卡期”,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注意力亦是散点式的,缺乏集中和深入的持久力。不过王小男对此似乎并不担心,她告诉记者,这几乎是所有城市必经的阶段。而正因如此,才需要以更加丰盛的高品质的创意集聚来加以培植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