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言竹

西津渡古街

青岛日报 2021年08月30日

镇江西津渡古街,可谓历史悠久,从六朝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革旧创新,经久不衰。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多为砖木结构,带有飞檐的屋顶,刻有雕花的门饰、窗栏,随处可见历朝历代的历史踪迹,诉说着它们一代又一代主人的故事。

 长约一千米的街上,有各式店铺一百五十多家,林林总总,不少店铺打着“镇江三怪”的招牌。所谓三怪是: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肴肉不当菜。这些店铺卖锅盖面的多一些;卖肴肉的也有几家;卖香醋的,恒顺醋坊有雄据一方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卖糖球的、卖陶笛的……初来乍到,还真有点目不暇接。

 恒顺醋坊算是名气较大的一家,创始于1804年,将近220年的历史了。镇江三怪,头一怪就是“香醋摆不坏”。说的是镇江香醋和酒一样,存放的时间越久,口味越香醇。说起来,我对恒顺香醋还情有独钟呢,平常我吃的拌凉菜,蘸蒜泥吃饺子,用的都是恒顺香醋,特别喜好这一口;只有炒菜用青岛当地的醋。应该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香醋何嫌路途远吧。

 西津渡古街上,人气比较旺的还有一家叫“李嫂锅盖面”的店铺。门面醒目,“李嫂锅盖面”的招牌旗在微风中飘拂着,音响反复不断地播放着:“李嫂锅盖面,中央电视台四次播放……”店铺前,当街上站着李嫂的老公,身穿大红唐装,右手举着一块方巾,不停转动着,像是东北“二人转”表演的那样,嘴里反复吆喝着:“李嫂锅盖面……”那股子吸引力,让人们走到这里,忍不住要驻足看上一会儿。

 我还真过去瞅了瞅,铺子里临街放置一口大锅,煮着面,热气腾腾,沸腾的面汤里漂着一只小一点的锅盖。我问过当地人:“放那只锅盖干啥,是要那只木锅盖的味道吗?”那人告诉我:“不是要那木锅盖的味道,是那木锅盖压住了大部分沸腾的面汤,煮出来的面吃头不一样。”这是镇江人的独创,在山东、河南等吃面的地方都没见过。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时在镇江吃过“张嫂子伙面”,也就是现在的锅盖面,吃过后连声称赞“喷香爽口”。我还真在这家“李嫂锅盖面”店铺里面吃了一碗,面条软硬恰好,有韧性,带有佐料的面汤也好喝。

 街上一家捏泥塑的小店,也引起我的兴趣,我与老艺人攀谈了几句,我问他,他捏出的这个作品要卖多少钱?他说,这个不好说,捏出来后还要上釉、烧制,烧制出来之后,才能说出价钱。看上去是个小玩意,还要好几道工序呢,创作个作品也不容易啊。事后才知道,我与其攀谈的那位老手艺人,是颇有名气的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

 西津渡,从三国时期开始,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西津渡是一个重要渡口,江南江北往来贸易的货物、商人,以及官员、文人墨客都要从这儿路过,民居、商铺、文化宗教场所随之逐步建立起来。因港兴市,镇江自唐代以来,成为江南通往江北的漕运重镇,连通西津渡口的这条街,也就逐步演变为镇江最繁华热闹、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一条街。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就是对镇江(京口)与扬州(瓜州)、南京(钟山)之间的地理交通和人员往来的生动写照。西津渡古街上,接近原渡口的地方有一处“待渡亭”,就是当时人们迎来送往、等待渡船时歇息的地方,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待渡亭”停留。李白、孟浩然、苏轼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候船,或由对岸过来在此登陆。从我住的客栈,也就是这条街的东头走过来,快到这条街的西头,正好可以在“待渡亭”坐着休息一下。我环视着,像端详一位偌大年纪的老人,黛瓦飞檐彰显着古代建筑的艺术。眼前浮现出那些文人墨客,悠闲地坐在亭间,摇着羽扇,谈笑风生。空间还是这个空间,时光却穿越了千年……追古惜今,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先人留下的灿烂文化,正由后人发扬光大,开创着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