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魏
五月,从位于信号山南麓的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一路向南,步行至大学路鱼山路口的市美术馆,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近午的阳光里有夏的气息,路旁的槐花暗香微袭,梧桐、松柏、藤蔓枝叶光影闪动,掩映石砌花墙院落中一座座缤纷楼宇,咖啡馆、民宿、创意小铺,琳琅的店招,名人故居的牌匾,沿途簇拥闲谈、热闹取景的人群,彰显老街的生机,共同营造出某种动静相宜的繁华。
曾有建筑师提出衡量城市生活品质的两点标准:其一是店铺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密度,其二便是可步行的范围。青岛的这片老城区符合这两项指标,你可以随意在某个街巷转角,欣赏连绵斑斓的建筑、院落,在高密度的风格装饰迥异的咖啡店、书店、美术馆、杂货铺、故居闲逛,蹓跶,毫无目的性,且不觉得辛苦,却总能收获惊喜……
城市应该就是这种可以蹓跶着从一处美好抵达另一处美好的地方,而青岛的老城区,有自然山海的景致,有历史积淀的建筑、道路布局,似乎天然就具备了此种美好的可塑性,所欠缺的只是与优厚资源相得益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业态——它要更加彰显人文的气质,更具有公共的属性,更注重美学的营建……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参差多态的氛围:多一些有机和鲜活,少一点填充与堆砌。
最近老城区几处公共文化机构的相继开启增加了这种蹓跶中的丰富体验,亦开始打破周遭略显沉闷的商业格局和秩序。比如刚刚搬进莱阳路一座名人故居楼院的鲁作家俱博物馆,在售卖旅游纪念品和快餐的近邻当中有些另类,博物馆将落地窗转化为经典馆藏的展陈空间,院子里则打造成一个盆景组成的自然景观区,即便没有进入博物馆,也能透过花墙,感受城市自然与历史在这处游客必经的老城道路旁的碰撞。这个试运行的私人博物馆的人气带给传统的商业近邻们极大的震撼,对街一家私人民宿的老板,已计划在其临街只供应盒饭的餐馆增加咖啡和西式简餐的选项,她预言这个夏天,在这条通往景区、大多数人只是路过的要道上,会有更多人停下脚步,不只是为买一串珍珠项链或者贝壳风铃。
五月,青岛市美术馆终于将要腾空它的库房,一座拥有精妙圆顶与雅致石阶的阿拉伯风格建筑将完整显露真容,呈现于大学路与鱼山路网红角的院落内,变身美术馆重要的经典馆藏展厅。而青岛的一位擅涂鸦的公共艺术达人,也正计划在网红角附近完成他的大型装置公共艺术首秀,与此同时,青岛曾经的书刊与艺术品收藏集散地昌乐路文化市场,一家名为德昌阿特的私人美术馆的开张,让更多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蹓跶到此处,打破了街区的静谧……人们在空间中的体验,人与人、人与城之间的连接,因为这些文化艺术设施的更新与介入而更趋紧密,这理应是今天我们对于城市品质的新的评判要素。
当城市从高歌猛进的求新、求异、求高的规划建设进入存量市场的竞争时,老城的更新、更新的主要内容,都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实际问题,如何在其历史的存续中重新塑造公共空间,让不仅仅是游客,而是生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愿意走进、互动、停留,即是对城市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