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 光
《纲要》新增“八项指标”
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直观的指标数据,往往在剖析城市发展大势时,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路径。
作为城市未来5年发展的指导纲领,《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主要指标”列表,传递着下一个5年这座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导向。
青岛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共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22项指标,从总体数量看,比“十三五”规划少了8项。
在这22项里,有8项是新增指标。换句话说,一些全新的项目出现在了衡量未来5年青岛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同时,一些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项目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指标体系的变化,对应的是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格局之变。据青岛市发展改革委介绍,在近几次五年规划中,“十四五”规划在指标体系上的改变,算得上是大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透过指标变化,青岛传递出的,是怎么在变中争先、变中升级、变中发展。
指标的更迭,既体现指标体系“少而精”的编制原则,更是在释放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信号——突出结构优化、质效提升、功能加强和品质升级。
结构更优
在产业结构上,最直接的指标变化就是“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成为主要指标。
这体现了“十四五”青岛重塑“青岛制造”优势的决心。对此,《纲要》同时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强基固本”,自然离不开优势产业。做强优势产业集群,青岛提出聚焦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高端化工等产业,加强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布局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引进重点企业,全力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优势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3000亿元。
升级制造业,青岛不仅有产业上的规划,也有空间上的布局。依托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国际招商园区和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在全域东、中、西部集约有序建设龙泉—姜山、上合—高新区—南村、董家口三大产业组团,同步推进产业园区社区化,提升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水平。
与青岛在城市竞争处于胶着状态的宁波,也将制造业作为“十四五”的发力重点,明确提出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和国际级智能制造新高地。
与此同时,对服务业指标的淡化,并不意味着服务业在青岛产业地位中的动摇。事实上,青岛服务业的发展在“量”上已经超出预期——增加值比重在“十三五”时期定下的目标是57%,2019年就已经实现60.9%。“十四五”时期,青岛要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意在向专业化、高品质升级,布局高价值高端,聚力提升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质效更高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都是此次“上榜”的新面孔。根据目标,到2025年末,这两项指标预期达到40%和8.5%。
这样的变化,背后不仅是青岛对产业结构理解和把握的深化,更是青岛对经济发展质效的追求。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纲要》提出打造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青岛制造新引擎。青岛需要的不仅是新产业,还有新业态新模式。在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航空航天等七大新兴产业的同时,青岛还将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线上服务、新金融服务4大领域18类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青岛还将前瞻布局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极地深海等未来产业。
在“十四五”时期,城市数字化转型已被普遍视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关键策略。上海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必须全面推进”的政策导向。
在这事关城市未来的战略步骤上,青岛自然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纲要》中,青岛首次将“发挥数字牵引作用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单列一章。围绕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青岛将重点在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建设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建设智慧互联的数字社会等方向发力,强化数据资源、网络安全和数字设施支撑,提升城市数字生产力、竞争力。
在近几份五年规划中,“十四五”规划《纲要》是经济发展宏观指标较少的一份。“十三五”规划中出现的GDP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此番均未出现。在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提出的相应指标是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淡化总量、规模,强调人均、比例,更多地采纳反映质效提升的指标,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功能更强
指引发展方向的不仅有变化,还有“不变”。
在经济指标体系中,有一个指标“稳居其位”,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这反映了海洋经济在青岛一如既往的重要地位。
在标征城市发展方向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青岛最核心的城市定位,这也是青岛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青岛海洋优势和海洋特色,以海洋体系化发展提升青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全球城市网络和海洋城市网络坐标中,持续提升青岛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能级,将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战略支撑。
对照城市功能的提升,指标体系有一处细微的变化是,过去用以衡量城市创新实力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在“十四五”时期增加了三个字,成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根据《纲要》,这一数字要从2020年的11.2件提升到2025年的20件。
换句话说,五年之后,加上人口增长的因素,青岛拥有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基本是现在的翻倍。更强调“价值”,三个字的细微改变,是对一座城市的创新策源功能的更大挑战。
发力创业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青岛将实施“青岛菁英”人才工程,实现40万大学生在青就业创业,建设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布局超级计算中心等大科学装置群,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
品质更佳
突出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信号也体现在指标体系中。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十四五”指标体系新增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保留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力求覆盖每类群体、每个阶段,引导扩大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温度、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让全体人民充分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十四五”的20个主要指标中,有15个预期性指标,7个约束性指标,前者引导社会预期,后者则明确政府责任和对社会的承诺。这其中,有多个与“十三五”衔接的约束性指标,都对城市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十三五”的“耕地保有量”如今变成了“粮食生产能力”;“城镇污水处理率”如今变成了“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这两个指标都是从“过程”到“结果”的转变,更容易评估,也更容易让市民可感可知,最终的指向是发展的效益与实绩。
22项全新的指标体系,勾勒出了一个全新的青岛。奔向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全新征程,青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