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观潮

留人,要解决好『大后方』问题

青岛日报 2021年01月27日

  □余瑞新

 这两天,各地鼓励就地过年的“大招”轮番冲上热搜,各项硬核而暖心的留人过年措施,引发网友热议,直呼“贴心、周到又务实”。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过年回家不仅仅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对亲人的牵挂。然而,临近年关,部分地区疫情反弹,使游子们放慢了返乡的脚步。各地纷纷提出“就地过年”,发出“非必要不回家”的倡议。

 “就地过年”有利于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但倡议并非禁令,不能强制。如何留人,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社会治理新考题。面对新考题,各级政府部门摩拳擦掌、积极应对。上周,青岛市总工会也下发通知,设立专项慰问关怀资金、组织外来务工人员疗养体检、线上送岗位送技能等十大“暖心行动”,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留青过节,支持企业稳岗留工。“这才是招招实惠,青岛给力”“棒,给来青务工的外来人员带来了温暖”……通知一经发出,便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和羡慕。

 此心安处是吾乡。留人,先安心。仔细梳理不难发现,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从旅游娱乐到法律援助,青岛发布的十大“暖心行动”,可以说涉及了“留守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干货”,暖心之处尽显用心,让人看到了满满的诚意,体会到了城市的温度。

 然而,一头是在外人员,另一头是远方亲人。“就地过年”不仅仅关系务工人员日常的生活保障,更关系到远在家乡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的过年问题。在各地“就地过年”的务工人员中,农民工占绝大多数。有关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2.91亿。每个农民工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有老人、有孩子,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由此看来,倡议“就地过年”,决不能止步于关心“留守者”本身,企业应对其背后的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深入摸排,和当地政府联动送温暖;各地也应提前谋划,做好关爱本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相关工作,解决好“大后方”问题,让“留守者”真正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