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的红岛。
■红岛街道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 晋 实习生 徐 锋
2020年最后一天,青岛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公布,其中写道:“坚持聚湾强心、主辅联动,优化环湾区域城镇空间,构筑内生活力的环湾都市区。”
而这,意味着这五年中,青岛将着力推动环湾地区空间重构,提高环湾地区能级规模。也因此,环湾地区的地位和作用都将更加重要。
深化“十四五”时期工作,重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必须注重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
以此作为依循,2021年元旦后,记者来到城阳区红岛街道——这片居于市域地理几何中心和胶州湾底的区域,是否已经“动起来”,又有了哪些新气象?一路走来,这片以“建设现代化滨海活力新城”为目标的区域,扑面而来的清新活力让记者感受到了城市拔节生长的速度、力度和温度。
放大坐标,交通枢纽流通生机涌动活力
长久以来,位于城市地理几何中心、作为大青岛都市区空间枢纽的红岛街道,在当下真正意义上具有了贯通城市的枢纽作用。
2020年,青岛地铁8号线开通,街道包含有大洋、红岛科技馆和观涛三个站点。在地铁8号线科技馆站,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往来红岛和市区十分便捷:有了地铁后,从青岛北站出发,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到达红岛科技馆站,下车后路对面就是自己的工作单位——红岛汇,通勤不再是件头疼的事。
据介绍,8号线项目启动以来,红岛街道先后完成了3处地铁站口永久建设及临时用地的征迁任务,协助施工企业及时完成手续办理,确保项目按期进场施工,投资3000万元进行了3个站点的临时接驳道路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地铁8号线的开通,将位于北岸城区的红岛第一次纳入青岛轨道交通网络,使红岛融入青岛“一小时生活圈”,对红岛发展框架的拓展和城市格局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迎来地铁、高铁、机场、大桥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作为交通枢纽的红岛活力无限,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其“自带流量”。地铁开通后,市区抵达红岛,既可到青云宫、韩家民俗村等渔盐特色景点感受传统渔岛风俗,也可以到科技馆、红岛汇、方特梦幻王国等地体验现代科技文明。极尽享受海洋民俗与时尚科技的融合碰撞,便捷的交通为其带来了慕名而至的游客,“人气”升腾,活力激发。
其次,“坐拥”胶州湾跨海大桥、高铁红岛站,靠近新机场,“立体、便捷、通达”的大交通格局持续形成。街道将进一步加强产业的集聚能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加码”“双招双引”,为城阳区抢占“五大高地”蓄势赋能。
资料显示,交通枢纽地往往诞生经济发展“高地”,因其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为企业降低运输、沟通等多项成本,从而成为吸引企业落户的“砝码”,众多企业的聚集,又将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距离科技馆站近在咫尺的“红岛汇”科创中心产业园已引入企业136家,投资公司17家,总注册资本超过14亿元;中铁十四局青岛总部、高实雅苑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时下,红岛正借力交通网络逐渐完善契机,把握乘势而上的发展脉搏,朝更宽领域、更高质量的互联互通加速迈进,不断激活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党建统领,发展动能不断积聚
党建护航,风劲帆满。红岛街道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将党的领导转化为决策街道科学发展的政治优势,以党建统领助推街道改革转型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红岛街道坚持党建统领,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常态化防控机制。街道划分党员责任区120个,成立“战地支部”8个、党员突击队32支,让党徽在一线熠熠生辉,让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平日里,街道探索推动党建区域融合、资源共享,凝聚发展合力。整合组织资源成立红岛汇科创中心园区综合党委,创立360D+五彩党建品牌,将红色因子注入经济发展高地;组织开展党的理论与赋能现代企业管理研讨会、“三我”民主倾听等多场次主题党日活动,推进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协同共振。用活党建工作阵地,延伸基层服务触角,2020年完成15个社区与区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农商银行等22个单位的联建共建。高标准打造初心公园和宿流、萧家、东大洋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起纵向联动机制,把服务型党组织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结合,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解决基层社会矛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联合党委”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街道片区党委、社区党总支与地铁施工单位党组织创建的“联合党委”,在建设时以“一家人、办自己的事”工作态度,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将土地征迁、手续办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疫情防控期间,街道坚持“一企一策”“一人一档”,确保了项目按期推进。
今年,红岛街道将进一步加强党建统领,集聚发展动能。以千佛山社区为突破口,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定位、搭建服务平台等措施,着力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深化红岛汇360D+五彩党建品牌,围绕服务定位,打造有特色有实效的党建示范样本,以点带面推动红岛“两新”组织党建发展。
发力“四新”,新兴产业释放经济活力
在街道,“红岛汇”科创中心产业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产业园引入中兴网信、零一动测等大数据、物联网、5G科技研发企业37家。其中,入驻的中传星文化影视平台招引影视制作产业链相关企业,目前已注册公司90余家,取得广电证35家。
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后,则更令人感慨:园区所在地原是街道一处闲置楼宇,是街道在调研后盘活闲置楼宇的成功探索。有了“梧桐树”,还要引来“金凤凰”。街道确定了围绕新经济、新业态,积极招引适合街道发展的信息、生物、金融、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入驻的思路。为减轻企业运营压力,街道与企业签订入园协议,约定产值、税收等指标达到标准后,企业可直接入园无需缴纳房租。
另一方面,街道引导园区打造平台,培育生态。通过“龙头”带动、链式招商集聚企业。突出信息技术和影视两大产业链进行招商,引入中兴网信和中传星两个产业链主要平台企业吸引相关企业,形成产业“热带雨林”。2020年,园区实现产值不低于2亿元,常驻办公人员约400人。
“红岛汇”是街道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生动事例。随着区位优势不断凸显,企业对红岛发展期望值进一步提高,区域亟须产业转型和引入新产业。由此,街道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全方位提档升级,努力使红岛发展的活力更足、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实力更强。
时下,红岛街道结合产业定位及发展实际,确定了围绕“四新经济”,积极招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思路,坚持招大引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聘请招商顾问团,实施精准招商攻坚战。2020年,落户中兴青岛科技产业园、华强熊出没动漫谷项目以及青岛国际数字健康产业园等1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
面向未来,红岛街道将集聚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高地。推进红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创新基地。推进中铁十四局、中兴红岛科技中心项目、华强方特二期熊出没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力争2021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家以上,全街道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速达到5%以上。
品质活力,民生环境蝶变新生
沿着红岛街道沟角社区安置区小区中心道路一路走来,两边干挂大理石的安置房整齐有序。小区保留了原渔民出海用的废旧船,村子里几十年的老树也融合在这里,这些老物件成为沟角人的历史记忆。小区里,有的居民带着宠物溜达,有的居民在亭子里打太极,一幅悠然宜居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社区东侧和南侧是红岛街道的岸线栈道,闲暇时刻,从安置区到达这里仅仅五分钟路程。紧邻大海的木栈道上,一侧是浩渺的大海,时不时有居民骑着自行车从身边经过。
原来的沟角,可不是这样一番恬静的景象。那时,一排排破旧的平房,家家户户门前屋后乱植乱种、草木丛生的景象是旧社区的日常村貌。
坚持人民至上,像抓发展一样扎扎实实保障改善民生,街道持续深入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红岛街道着眼打造未来新城,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联合青岛市规划院,高标准统筹红岛城市规划设计。按照近期满足、着眼长远的原则,梳理确定安置区供热、污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方案,确定未来几年建设计划,合理确定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时序。立足红岛基础设施现状,制定大交通专项规划,将安置区配套道路分三个阶段时序分步实施,明确未来3年城市主干道建设方案,逐步实现华中路贯通、岙东路扩宽等工程,逐步完成辖区四横三纵路网建设,解决辖区内道路和管网配套问题。
坚决推进棚改攻坚,圆广大居民的安居、宜居、优居梦。按照重点突破、无缝衔接、倒逼推进的原则,红岛街道将辖区共42个安置地块分类精准施策推进建设,2020年安置区项目共立项11个,总投资60亿元,在建27个地块,在建楼座251栋,建设面积245万平方米,设计楼座535个,目前已封顶208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月”活动,社区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红岛街道还投资100余万元,建成面积1100平方米集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相融合的养老综合体,满足老年人“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助乐”等多元化需求。
同时,街道创新社会治理,广泛开展以“访贤问能谋发展、访贫问苦送温暖、访民问愿促和谐、访计问策聚合力”为主题的“四访谈”活动,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开展全覆盖、全方位大走访,收集涉及社区班子、换届选举、社会民生、规划建设等4大类342条共性问题和680条个性问题,制定台账销号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