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洋

交织的心绪(外一篇)

青岛日报 2021年01月17日

青岛日报2021年01月17日版面

读过钱钟书《围城》的,都可曾被感染过?随着时间流逝,那城里的人与事,都会淡淡地忘去,头脑中隐约留下的印记,或许就是书中的那句经典: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细细想来,社会生活中,许多事情确实就是如此交织。

 城市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最快的一极。县改市,市改区,还有许多老城市纷纷表示要建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一天天在长高;城区,一天天在变大。

 咱住的这个城里,叫沟、洼、庄的地名很多,什么大窑沟、钟家沟、水清沟、钟家洼、朱家洼、小村庄、辛家庄、王哥庄……其实好多原本就是个村子。

 发展太快了,几年下来,好多沟不见了,洼没了,庄也成了啥啥花园了。

 身居都市,拉开窗帘,放眼望去,随处可见高楼大厦直立如林,建好的,在建的,此起彼伏。海边有,山中有,河畔有。然而,最引人注目的,似乎还是高楼旁的那些平矮的、一片片、一排排的红瓦房。

 这成片的红瓦房,有过多少朦胧的清晨,又有过多少耀眼的傍晚,几百年这么恬静地过下来,也就自然成了村子了。

 就说这张村河边的郑张村吧,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建村了,目前住着600多户,1500多人。这样的村子,沿着张村河有好几个。现在,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被住着几十年产权楼房的城里人称为城中村。

 城市的变迁,改变了环境,改善了条件。村里人的心思也随着城市的变迁而波动着,年轻人更多的是向往着尽快住上电梯洋房,年长者兴许更多的是留恋着不舍的乡情。

 城中村,蛰伏在高楼林中,等候着繁华的眷顾。

 交织的心绪,在城中村里飘着。

 休闲的渔人

 过了“大雪”,冬渐渐深了,海边的风,让人们感到了凛冽的冷。

 周末,赶上个冬日暖阳天,海边的人稍稍多了点。有拾海的,有踏沙的,有跳礁石的,有甩杆垂钓的,更多的是面朝大海感受阳光,舒展一下自己。

 说起来,这个海滨城市向东开发,已经有了些年头,海岸线也在规划大师的操刀下改变着。

 沿海木栈道的延伸,让喜欢踏着海浪声游走的人,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也让那些手拿单反或是手机乐于拍摄的人,可以毫不吝惜地扫街。

 走在靠海的路上,向对岸的路望去,杵在路边那些高楼的幕墙似的玻璃窗,反射着耀眼的光,这光污染,真是干扰了自己的拍摄,本来就不咋地的照相技术,一下子就打了折扣。

 海边的建筑,越来越有海的风味。就在这海货造型的建筑旁,一个不大的湾,泊着静静的小船,堤坝上过往的游人与垂钓者的搭讪,倒是显得有些热乎劲。

 看上去,有的垂钓者俨然是老手了。路人们都好奇地询问,鱼钓了多少,最大的多少斤?

 来海边垂钓的人,有独自的、也有结伴的,他们的装备倒还齐全,垂钓的投入状态也不尽相同,有的专注,有的随意,还有的甩了杆子就开始活动着身子骨,像是体育比赛前的热身……

 观赏着,打听着,明白了,其实早也该估计到,海边的垂钓者,基本都是休闲的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