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为舵,“塔吊女”转型养老行家

——走近老年养护院护理员
老年生活报 2025年04月21日 尚美玉 孟哲

老年生活报2025年04月21日版面

护理员带着老人们做操。

护理员与老人亲切聊天。

护理员在给92岁的袁桂花擦脸。

护理员和入住老人在一起。

记者 尚美玉

“以前我对养老院的印象不是很好,但是自己生病住进来以后,感受到护理员对老人们的细心照料和呵护,真的出乎我的意料……”近日,71岁的读者马春德向记者发来微信消息,分享了他在养老院的真实感受。4月15日,记者走进青岛市李沧区佳家康老年养护院,探寻这里护理员与老人之间的温情故事,以及护理员成长与进步的点点滴滴。

1

从抗拒到感动:

一位老人的养老院心路

一个月前,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马春德,是被儿子“连哄带骗”送进养老院的。“网上那些护工打人的视频,看得我整宿睡不着。”他摩挲着胸前的手环,“现在倒好,护理员比自己的孩子还贴心。”

马春德的转变源于护理员的专业与耐心。术后未愈合的伤口需要每日换药,护士总在消毒前轻声提醒“可能有点凉”;护理员申素君为他洗头时,会先用掌心试水温,洗完吹头发时,吹风机要吹到发根彻底干燥才停手。“她们比我儿子还仔细。”老人指了指同屋两位失能失智的室友,“你看,护理员给他们换尿布连眉头都不皱。”

在养护院里,马春德成了护理工作的“编外观察员”。“在这里清晨起床的喂水服务从未间断,帕金森患者的餐具每天消毒三次,就连处理污物的七步洗手法都像手术室般严谨。原以为住养老院就是熬日子,现在伤口愈合速度比在家快一倍。”他撩起衣角展示术后疤痕,语气里带着孩子般的炫耀。

2

塔吊女工转型记:

在方寸之间托起生命尊严

上午10点,配餐间的破壁机嗡嗡作响。42岁的申素君将橘子奶昔倒入特制喂食器,手腕轻抬测试流速——这个曾操控200米高空塔吊的女技工,如今在养老院的方寸之地,将“毫米级”精准转移到护理岗位。

“开塔吊是把东西从A点运到B点,照顾老人却是把心放进每个细节。”申素君的工装口袋里总装着三样“法宝”:手绢、指甲剪和润唇膏。2015年从河南濮阳来青岛打工的她,2年前转行做养老护理。“母亲去世早,一直没感受母亲的关爱,也没机会照顾母亲,现在把这些老人当自家爹娘。”说这话时,她正弯腰为92岁的袁桂花擦脸,动作轻柔。

在佳家康,每位护理员都是“多面手”。申素君护理的老人中,有失能失智的,也有半自理的。从清晨7:20交接班开始,她的时间被切割成以15分钟为单位的碎片:协助老人如厕、监测血糖血压、陪聊解闷,甚至要记住哪位爷爷爱听豫剧、哪位奶奶怕吹空调。最让她揪心的是夜间巡房,“有些老人睡梦中血压突然波动,得时刻绷着弦。”申素君个子不高,短发圆脸,开口说话透着一种朴实,“去年送走照顾了一年多的李奶奶,我躲在储物间哭了半小时。”

3

“比子女陪伴更久”:

银发守护者的苦与甜

傍晚时分,护理员刘克慧推着轮椅上的张先生在走廊遛弯。这位临沂大姐已坚守岗位11年。“我们和老人相处的时间,比他们子女都长。”她护理的老人中,有退休教师、退伍老兵,也有孤寡老人,“每个都是故事书”。

在佳家康,11名女性护理员构成守护银发族的“娘子军”,年龄从42岁到63岁不等。她们的工作日志里写满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帮失能老人洗澡需要三人配合,处理大小便后要完成七步洗手,遇到认知障碍老人被误解也只能柔声安抚。“最怕老人突然离世。”刘克慧低头搓着衣角,“上个月王大爷走时,还攥着我的手说‘闺女辛苦了’……”

家属的信任是她们最大的慰藉。70岁的赵先生每天来院陪伴帕金森晚期的老伴:“在家我们连洗澡都搞不定,这里两小时巡护一次,专业又放心。”

佳家康养护院院长孙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护理员的服务质量和个人素养直接关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此,养护院在招聘时严格筛选优秀护理员,入职前开展系统培训,上岗后也定期组织技能提升课程。“我们期待更多年轻、高学历人才加入护理员队伍,为养老服务注入专业力量。”

4

多重政策激励:

让更多人才投身养老事业

4月14日,民政部召开2025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等紧缺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参训人员提供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评价补贴和技能提升补贴,并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评估调整机制。

“养老护理不是‘伺候人’,而是一门专业技术活。”青岛市民政局养老处负责人刘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现行政策,青岛市养老护理员可享受多重激励,包括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入职奖励、岗位津贴、职业技能等级奖励、青岛敬老使者政府津贴及青岛最美养老从业人员奖励等。刘佳强调,这些政策旨在提升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养老服务事业。“当养老护理员的护理服和医生的白大褂同样受人尊敬,才是对‘老有所养’最坚实的托举。” 

延伸阅读

如何打造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人。如何让老年人度过幸福晚年,全面提升其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日前,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专项政策文件,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对诸多挑战。例如,养老护理员等专业人才市场缺口较大,人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提高养老行业吸引力,补足专业人才缺口是关键。《实施意见》提出,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实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这一举措为养老服务人才提供了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建设是重要保障。《实施意见》明确,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单位,经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成为本地区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同时,严格控制认定机构数量,确保认定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让每一个等级认定都经得起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对养老护理行业仍存在偏见。不少人认为养老护理行业是“体力活”,是“脏活儿、累活儿”,说出去“不体面”,这严重制约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引导,让养老护理群体获得更多关注。一方面,大力宣传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优秀典型,弘扬工匠精神,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树立行业楷模,展现养老服务人才价值,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唯有打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方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使“夕阳红”更加绚烂。   孟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观海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