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泉生
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青岛市自2019年成为全国首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之一,通过成立近视防控联盟、制定并实施多项改革方案,有效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自2020年起,青岛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任重道远。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院长邢泉生呼吁允许公立医院设立眼视光中心,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邢泉生分析认为,公立医院无法提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科学矫治的连续性服务。镜片类、视功能训练产品及低视力助视类器械等产品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及低视力诊疗的重点,被界定为盈利性质产品,不得在青岛市的公立医院直接销售。患者就诊后需要到院外完成验配、矫正等治疗。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和青岛妇女儿童医院为例:202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眼科门诊量3.5万人,其中需配镜儿童有5000—6000人;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眼科门诊量5.8万人,需要配镜儿童有1万余人。因两家医院均无法提供配镜服务,1.5万—1.6万名儿童需在社会眼镜店及民营视光机构配镜。这就导致儿童青少年在公立医院的近视首诊数量及回诊率明显降低,无法建立完整视光档案,为其监测眼轴及视力变化,从而引发近视发展加速、因弱视配镜度数不恰当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问题。
同时,民营机构专业能力差异较大,无法提供完全有效的近视防控治疗。目前为儿童青少年提供验配、矫正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和社会化眼镜店,主要问题包括:一是验光配镜人员缺乏专业资质。相关人员缺乏近视防控、视力矫正、低视力诊治、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系统理论知识及技术基础。二是无法进行散瞳验光,部分假性近视被误诊为真性近视,制作并佩戴眼镜将进一步损伤眼睛调节力。三是仅通过电脑验光确定的度数存在较大误差,佩戴单纯以电脑验光制作的眼镜,不仅得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近视发展。
“我们应允许公立医院规范设置眼视光中心并明确相应建设标准,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全面、精准的视光学分析、诊断以及矫治等连续性诊疗服务。”眼视光是眼科所有专业中唯一能真正做到“全生命周期眼基础保健服务”的专业,邢泉生建议,同时增加与儿童青少年眼视光相关的医疗服务项目,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所需的框架镜、角膜塑形镜、硬性角膜接触镜(RGP)、巩膜镜等不同治疗方式,可适当参考人工晶体、心脏支架等医疗耗材零差价原则,在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前提下,考虑配镜加工等成本,由物价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有效减轻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邢泉生表示,建立科学、详实的眼视光档案。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或干预方案,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展,保障儿童青少年眼健康。
完善青岛医院交通配套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事关民生福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于2021年7月正式启用,2022年10月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胶东地区唯一一家)。启用3年以来,青岛医院积极导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2024年门急诊量近120万人次,出院量3.7万人次,手术量1.3万例,同比增长14%、33%、35%,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青岛医院周边没有大运量交通与各大交通枢纽衔接,主城区及周边区市患者和家属只有乘坐出租车或开私家车就诊;同时,医院配套停车位严重不足,既给群众看病就医造成不便,也无法匹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需求。为此,邢泉生建议,一是将地铁交通延伸至医院,落实地铁10号线西延至青岛医院并设置站点,将10号线和16号线列入青岛地铁四期项目并尽快启动建设;加速推进9号线和15号线建设,勘探调研增设青岛医院站点的可行性,以及最近地铁站(海西村站、四方厂站)和医院之间设置接驳公交车的可行性;勘探调研18号线在青岛医院附近增设地铁站的可行性。二是建议尽快完成医院东侧地块土地性质调整审批,尽快配建医院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