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采摘葡萄。

即墨区移风店镇果农正在采摘苹果。

即墨区灵山街道李前庄村的村民在采摘韭菜花。

莱西小龙虾。
瓦庄大梨、马连庄甜瓜、店埠胡萝卜、蓝村大米、灵山韭菜、平度生姜、马家沟芹菜……这些从一出生就带着“明星范儿”的农产品,无一不是靠着大沽河的水源生根发芽的。正是由于大沽河沿岸有着沙厚、水好、灌溉发达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才使得青岛市民能有这般“口福”。连日来,记者走访大沽河沿岸即墨、莱西大地,与农民一同感受丰收的同时,也见证着乡村振兴新风新貌。
莱西水产三件套全国“出圈”
孟夏莱西,水美鱼肥。每年5月,产芝水库进入收获季,赶鱼、拉网、挑选……成千上万尾大花鲢不断入网,据介绍,产芝水库捕捞期一直延续到10月底,年计划捕捞花鲢40万斤。
建成于1959年的产芝水库被当地人称为莱西湖,水量充沛,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纯净的水质培育了健康、绿色的野生鱼,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的2022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莱西产芝水库的“水产三件套”鲤鱼、白鲢鱼、鳙鱼榜上有名,在全国农产品中“出圈”。
“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莱西湖鱼获得了多个全国性标签,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客户青睐,产品远销日韩等国家,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淡水有机鱼养殖基地。此外,莱西市利用水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产业,其中姜山湿地大闸蟹、小龙虾养殖已成为当地一大特色。由莱西湖生态鱼、小龙虾、大闸蟹组成的莱西水产“三件套”,吸引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沽河沿岸蔬果飘香
金秋九月,进入丰收季的大沽河流域,可谓是瓜果飘香。9月15日,2024莱西市日庄镇秋梨品鉴会盛大开幕。日庄镇拥有30多年的梨树种植历史,莱西梨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不仅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
进入秋收的繁忙季节,青岛各区市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农民抢抓农时,积极开展田间农作物的收获与管理。在即墨区北安街道前王宿庄村的苹果园里,果农的脸庞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苹果长得不错,卖个好价钱不是难事。”前王宿庄村的果农宋修文2008年回村里承包了6亩土地,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种植的“红香蕉”“红富士”“印度青”等品种的苹果从不愁销路,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买了轿车,还在城区买了楼房。
走进即墨区蓝村街道王家屋子村桃源河谷家庭农场,一眼望去,一串串紫红圆润的葡萄挂满藤架,透着诱人的光泽,令人垂涎欲滴。桃源河谷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本奇说,农场现有“阳光玫瑰”“夏黑”“美人指”等十几个葡萄品种,共150多亩,平均亩产达2000公斤,每亩收入可达10万元。他介绍,即墨区蓝村街道引导农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建设有采暖设施的葡萄棚,打造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我今年种了300亩玉米,授粉效果好,估计亩产可达1500斤。”即墨区移风店镇北住村村民朱典伟正在田间忙着查看玉米长势。“今年玉米收成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更新了品种,现在这个品种籽粒饱满,而且茎秆粗壮。”看着满地的玉米,朱典伟喜上眉梢。移风店镇通过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作物新优品种的推广,并且注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等技术的实践应用,奠定了玉米增产的基础,真正实现群众增收。
“一粒种子”撬动整个大产业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拥有“米袋子”“菜篮子”“金种子”等众多名片加持的移风店镇,正向全国重要的种业发展新高地大步迈进。
汇聚尖端种子资源的移风店镇,先后引进荷兰瑞克斯旺、韩国农友、青岛硕丰源等现代种业产业链项目,扶持德龙种子研发中心、青岛地平线蔬菜专业合作社等本土种业研究。借助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的产业聚集优势,即墨把发展冬暖式温室大棚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切入点,不断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很多农民不仅成为大棚种植的“土专家”,更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在移风店镇旺禾农业育苗大棚内,一片片破土而出的种芽、一垄垄青翠欲滴的蔬菜嫩苗长势喜人。“我一共育了8个大棚,主要育白菜、西红柿、黄瓜、西瓜苗,全年育苗数量保守估计1000万株,主要销往湖北、浙江及省内莱州、平度等地。”基地负责人王方帅说,其中,培育的茄子砧木和茄子接穗直接供应武汉各大高校及农业研究所,用于茄子等茄果类嫁接实验。
打造沽河流域现代农业“长廊”
记者沿大沽河两岸采访数日,从莱西产芝水库,到即墨移风店,再到平度,沿途众多的名牌蔬菜已经是全国“飘香”。莱西山后韭菜、店埠胡萝卜、即墨移风店西红柿、黄瓜、玉米、平度马家沟芹菜等,都是全国响当当的“名牌菜”。沽河两岸到处挂着农业合作社的牌子,众多的品牌菜从这里加工后走向全国各地,一条以沽河品牌菜为中心的农业产业链条,已在两岸形成。
北部以马连庄镇为龙头的甜瓜、苹果产业带,形成了莱西“南菜北果”农业大格局。“马连庄”甜瓜产区位于大沽河畔,土质、水质优良,瓜肉香、脆、甜,口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先后申请注册“马连庄”牌甜瓜商标、通过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普通的大米四五元一斤还卖不动,正宗的“蓝村大米”15元一斤供不应求,在即墨区蓝村镇二里村的铁路边上,用大沽河的支流桃源河浇灌的蓝村大米已经收获完毕。据介绍,水稻长到关键时候,一天要喝1万立方米水,这些水都是从大沽河的支流桃源河而来。近年来,即墨区蓝村街道将蓝村大米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改良盐碱地,产出的大米颗粒在壮大蓝村特色粮食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平度河段,成片的生姜和洋芋是河岸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仁兆和古岘是两个蔬菜种植重镇,为了突出“母亲河”的特色,仁兆镇还抢先注册了“沽河”商标,挂上“沽河”品牌的蔬菜,销路喜人。除了生姜外,平度的洋芋也很出名,据了解,青岛市面上九成洋芋都出自这里。古岘镇还将洋芋、生姜、大葱进行套种。靠着天然的大沽河水以及丰富的地下水源,各种特色农产品呈“带状”分布,每处田园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就算选取最好的店埠胡萝卜、平度姜母,撒在任何别的地方,都不如咱青岛这块地上长出来得好,原因就是咱们有大沽河。”青岛市大沽河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沽河沿岸特色农产品“带状”集中的现象,可以归结为“是母亲河的恩赐”。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沽河沿岸培育出了白庙芋头、蓝村大米、马连庄甜瓜、店埠胡萝卜、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等特色产业。随着生物育种技术、先进农业设施等的应用,一些原本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农产品得以在沽河沿岸落地生根、形成规模,菌菇、墨瑞鳕等“新土特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南果北种”“南鱼北养”“南菇北移”……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让不少农产品实现了跨区种养、错季生产、周年供应。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