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墨区近岸海域水清景美。

即墨西部水质净化厂削减总氮。
早报9月10日讯 暑期虽然已过,但是在鳌山卫海边,仍有不少游客赤脚踩在柔软的沙滩上“踏浪”观海。这片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东部的近岸海域,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天好、景好,最重要的是水好。”游客纷纷道出这里受欢迎的原因。9月10日,记者从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了解到,近年来,通过强化入海排口综合整治、深化污水处理建设、推进海洋垃圾治理……一套“组合拳”下,即墨区近岸海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监测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已连续五年保持100%,海滩和海面垃圾盖度均小于0.5‰。
水好,海洋治理是关键。2019年开始,即墨区下定决心对鳌山湾周边岸线进行综合整治,先后投资约17.4亿元恢复小岛湾北岸近10公里海岸线自然风貌,投资1.4亿元整治修复小管岛岸线1.15公里,修复岛体护坡约933米。通过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即墨区“串珠成链”,岸线修复总长度约27公里,构建起一张坚固而美丽的生态网络。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即墨区东部沿海地区,近岸海水养殖面积达1.41万公顷,在为渔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这一难题,2020年,即墨区编制印发了《即墨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限制养殖区239.15平方公里、禁止养殖区20.85平方公里,严厉打击不符合分区管控要求的违法养殖、乱圈乱占等行为活动,并对限制养殖区内的1719个养殖尾水口进行排放前抽样监测,又先后投资约740万元用于5个工厂化养殖示范点的养殖尾水生态化处理示范项目和小规模养殖池塘的排污口整治工作。
作为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中的关键,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墨区境内涉及入海的市控及以上河流共有3条,分别为大沽河、墨水河和大任河。其中,墨水河流经即墨区和城阳区后入海,在即墨区内的长度约占总长度的51.3%。作为入海河流,墨水河一直是即墨区治理和关注的重点,降低污水处理厂出水总氮浓度是从源头上实现墨水河总氮削减的有力途径。从2021年开始,即墨区大力推进城区3处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项目。截至目前,3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主要指标均由地表水V类标准提高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年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总氮913吨。
海洋污染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在陆上。作为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连接点,入海排污口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关键环节。据统计,即墨区境内近岸海域排污口共有2169处,数量占全市总数的35.8%。2021年,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在即墨区全面铺开。当地生态环境部门通过“排查APP+徒步现场排查”的方式,摸清入海排污口底数,制定“一口一策”方案,实现入海排污口精准治理。在陆源污染整治过程中,即墨区于2020年开始全面实施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码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完成山东省渔港名录内10处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并在女岛港新建污水处理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社会力量的不断坚持让蓝色海洋梦离我们越来越近。2022年,全省首支“小蓝帽”保河护海志愿服务队在即墨区成立,吸引近5000名志愿者参与海洋垃圾清理。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刘海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