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闻名的灰牛石。
崂山第一迎客槭。
明崇祯进士张允抡在《游崂山西境记》中写道:“去观(大崂观)西南行十余里,过灰牛石,一路风景青葱,林木蔚茂,峡深径曲,暖气熏人,桃李花竞开,红素缤纷。遥望岭际,红花簇簇,如朱霞半天……”
文中提到的“灰石牛”就是如今的晖流村。茂盛的百年古树、充满民族气节的石刻、沧桑的神清宫......让这座古老的村庄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人文底蕴。
灰牛石远近闻名
晖流村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1984年,晖流村出土了一件灰陶碗、一件青花石斧、一件亚腰形青石斧,据考证属于岳石文化,这一发现完善了崂山古文化的谱系,将崂山文化的历史渊源上溯至东夷文化时期。
明万历年间,李氏从即墨鳌山卫先迁至大崂村,后居此建村,因该村村南和村东南各有一块像灰牛的石头,故取名为“灰牛石”村。1934年沈鸿烈巡视崂山,觉得“灰牛石”名字不雅,恰好看见村后有一条小河,夕阳斜照时,河水辉映着晚霞绚丽多彩,因此取“灰牛”的发音改名为“晖流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远近闻名的灰牛石,不仅其形似灰牛,石上还刻着一首与牛有关的古诗:“乃一石牛,知居上流。矢不为牺,顽允点头。劳山逸民,吟峕(时),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廿日独寐子刻。”大意是:“这是一头石头的牛,它居住在桑家涧的上流。发誓不做人们祭祀的牲畜,它顽固地坚守允诺,向经过身边的人点头致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德国强租胶州湾期间,自号崂山逸民的文化志士借着吟咏一块象形石,抒发胸中的感慨,隐居在灰牛石村坚守民族气节,过着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
风儿吹过山岗,灰牛石岿然不动,绿水环绕默默耸立,虽不曾言语,但石上的话语却告诉我们古人的情感和重托,展现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审美和精神。千百年来,这块屹立在晖流村的灰牛石,仿佛是一位静默的守护者,静静地注视着这个村子的沧桑巨变。它不仅仅是晖流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崂山人不屈精神的传承与象征。
神清宫矗立千年
自古以来,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神清宫是重要的宫殿之一。而这座千年古道观就位于晖流村东芙蓉峰西侧半山腰上。
神清宫创建于宋元祐年间。初创之时,声名未彰。南宋庆元、嘉定年间,丘处机三次来崂山传道,栖游神清宫,题字镌石,神清宫于是名声大噪,宫貌也随之更新。丘处机曾在此处题刻有“寻真”“游仙仑”“访道山”,如今尚存“访道山”题刻,位于宫前右石壁。
旧时,神清宫周边有诸多名胜。宫门前曾有一巨石,名为“聚仙台”,其上曾建钟鼓楼。宫西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罗信芳砖塔一座,还有“滚龙洞”“自然碑”等。殿西有“摘星台”,巨岩突起,高两丈许,上平如台,登台远眺,华楼、石门诸山竞秀,美不胜收。台下有脱尘洞,据说道士单义省在此脱尘。神清宫东危岩下有洞,人可入内,中空若堂,相传丘处机曾于此栖止,故被称为“长春洞”。洞旁曾有明代武举周鲁所题“洞天”二字。清朝诗人杨还吉曾作诗曰:“昔读长春传,今入长春洞。本自岩栖人,用为君洞动。” 宫南及涧底修竹千竿,沿涧溪向东漫山遍谷,为崂山野生竹林最广茂处。
神清宫还有两大特色花卉,即南山紫荆葵,北山芙蓉花。紫荆葵,即崂山杜鹃,是崂山特色花卉之一。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芙蓉花次第开放,美不胜收,据说从前每年神清宫都要邀请各地道士来庙里讲道赏花。
神清宫自创建以来,历朝历代备受重视。自元代起,神清宫开始修缮。明嘉靖后期,神清宫开始大规模重修,万历初再行修建,历十数年告成,起正殿三间,祀三清、太上老君和帝释。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10月,在进行整体修缮的同时,于院西建救苦殿一座。1923年神清宫再次重修。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神清宫地势隐蔽,一些抗日游击队伍集结在此打击日军。为了加强对崂山的控制,1939年日军飞机炸毁神清宫南侧屋宇,1943年,日军又炸毁了神清宫的道舍和钟鼓楼。
如今,神清宫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仅留下宫前一棵硕大的古槭树迎风独立。这棵栽植于清初的槭树,距今已有350余年,树高18米,在群山掩映下挺拔卓立,被称为“崂山第一迎客槭”。站在树下远眺,滨海大道、地铁11号线,远处的崂山水库、散落在山间红瓦白墙的民居……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尽收眼底。
回望过去,南来北往的文人雅士流连此处,在群山凝翠的石崖上抒情感怀,凿壁题字,令今人仍可深深感受其底蕴与人文气息。如今的晖流人,依然守护着这一方青山绿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村内种植了近两万棵果树,每当花开时节,红的、白的、粉的、紫的,像雪、似霞、如火,花香飘拂、沁人心脾,让人们久久陶醉在万花丛中。春日花海随风涌动,秋天瓜果浓香四溢,正成为市民赏花品果、休闲度假的胜地。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北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