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还有很多像“尚善”群这样的爱心群

这些人:一起献爱心,没人图回报

他们捐款时留名“微尘” 受助者也许永远不知道、也分不清是谁伸出援手
青岛早报 2024年03月29日 孙启孟

张加斌获得第八届“微尘公益之星”荣誉。受访者供图

  细水长流的善意,温暖整座城市。在众多群友们看来,“尚善”群的存在就像青岛这座城市温暖的缩影。在青岛,不仅仅有一个“尚善”群,还有很多这样的爱心群,他们感召身边人为一项公益或为一次救助一起捐款、一起出力,他们不图回报,只为奉献,这也正是“微尘”精神的体现与传承。

  ■人物

  建立专项公益群 5年汇聚60多万元善款

  “这个世界因为爱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一日一善,积少成多,人人奉献,关爱他人。”2018年9月26日,青岛市微尘公益基金会常务理事、微尘五莲分基金发起人张加斌,与身边热爱公益的亲人、朋友、客户等组建起了“微尘五莲分基金”微信群,就如“尚善”群一样,号召大家想献爱心的时候可以在群里发个红包,大家一起积少成多,关注儿童教育。

  “起因就是大家都相信我,觉得我是个可以托付的人。”张加斌说,很多朋友知道他在微尘公益基金会担任常务理事,经常找他帮忙捐款做好事,久而久之,他除了个人献爱心,也当起了公益“中间人”。“我们了解他的为人,特别实在,从来不会辜负朋友的托付。”群友张先生是张加斌的五莲老乡,他说,这个群成立7年来,眼见在五莲老家有10多所微尘博爱小学成立,还有近百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获得了资助。

  张加斌是青岛青远华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一直关注家乡发展。加入青岛市微尘公益基金会后,除了日常做公益,他更是自己捐资成立了关注五莲县教育的专项分基金。他的公司管理着很多远洋运输船,也有很多来自各地的客户,每次生意上来往,很多非常熟悉的客户提出要请他吃饭或者送礼物时,他总是说,“去我们的爱心群里发个几十元的红包资助学生吧,就当请我吃饭了。”

  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微尘五莲分基金”微信群里就聚集了200多位公益“铁粉”,大家时常在群里发个红包,一般从几元钱到几十元不等,张加斌委托了专人在群里收款,集合起来献爱心。“每年能收到8万多元的爱心款,到目前,群内已汇聚了60多万元爱心款。”张加斌说,这些钱都用在支持五莲县的教育方面。张加斌说:“我只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捐出一份爱心、奉献一片真情,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微尘队伍中来,让爱的脚步走得更远、更稳。”

  ■探访

  青岛还有很多爱心群 捐款大多留名“微尘”

  “青岛还有很多像‘尚善’群这样的爱心群,我们统称为‘微尘’群,他们多是一帮情投意合的朋友,想在一起做善事而建立的。”青岛市红十字会筹资财务处陈敏处长介绍,他们经常收到一些来自某某群的捐款,捐赠发票一般也都是留下“微尘”的名字,问起捐款人,他们就会说“在一个小微信群里大家一起捐的”。“有时候是为了某个救助项目,有时候为了某地的灾难,也有时候没有明确的捐款项目,就留下救助儿童等捐款方向。”陈敏说,不管怎样的方式或捐款额有多少,大家最后的说法都很一致——这些善款是来自大家的,代表了很多陌生好心人的善心。

  “我曾经和几位来捐款的爱心群主聊过,他们都说这些善款来自普通人,大家可能并没有太多经济实力,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捐了三五元钱,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份善意。”陈敏说,就这样,很多个小小的善意汇集起来,就是一笔不菲的善款。比如,500元就能捐助一名阳光少年,5000元就能资助一名困难家庭的大学生,5万元就能资助一所博爱小学……

  这正是“微尘”的体现和传承,把微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变成大爱。“这也很符合青岛人的特点,能帮忙一定帮,不叨叨。”陈敏说,遇上需要帮助的事或人,干脆利落地发个红包,说一声自己是“微尘”,很潇洒。

  比如青岛市红十字会去年上线的“月捐月美”小程序,就经常有爱心人士来选择项目捐款。去年“5·8人道公益日”互联网众筹活动中,3天时间就有11万余名爱心市民参与,筹集爱心善款509万元,这些爱心项目的背后,其实也是一个个“尚善”群这样的团体一起努力的成果。

  ■延伸

  “微尘”是谁?

  答案就在我们身边

  在青岛,“微尘”从一个当初随手写下的名字,成为了“一座城市的良心”;从感动青岛、感动齐鲁,进一步感动了中国;从初期的“个体素描”,逐渐演变成一个彰显城市精神的符号和公益品牌、一卷徐徐展开的爱心群像,并与青岛众多的爱心企业、团体、个人交相辉映,闪耀着璀璨的光彩。“微尘”究竟是谁?青岛早报记者再次翻开采访记录本,与你共飨这个故事。

  20年前,也就是2004年的最后一天,一男一女两名中年人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掏出5万元现金,帮朋友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在捐款名册上,两人写下了“微尘”两字。“在此之前,我采访中多次注意到,‘微尘’这个名字在青岛已有多笔大额捐款,包括‘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为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寻找微尘”发起人、青岛早报执行总编辑聂向锋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寻找“微尘”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爱心的青岛市民,他们默默坚守公益、乐善好施,他们的故事相继被报道。

  2005年1月1日,青岛早报在头版刊发了《2005,请你找神秘“微尘”》的报道,让“微尘”这个名字被大家所熟知。早报热线电话82888000在随后几天非常火爆,但有效线索不多,更多的是热心市民打来电话表达对“微尘”的敬佩。

  此后半年多里,青岛早报持续的追踪报道唤起了市民的爱心共鸣。广大市民在寻找“微尘”中了解“微尘”、学习“微尘”、争做“微尘”,纷纷加入奉献爱心的行列。“微尘”的美名传遍了全国,“微尘”以网上最高票、评委最高票,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公益之星。

  在青岛早报不断报道推动下,人人做“微尘”已经成为青岛的社会氛围。“张微尘”“李微尘”“王微尘”……大家都是“微尘”。“微尘”从一位普通市民的多次善举成为一个爱心符号,继而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成为青岛城市文明的象征,是青岛这座城市的良心,也是青岛用爱铸成的精神名片。

  “‘微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新闻人物,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它是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是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是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固定品牌。”聂向锋说,这条新闻做到最后,他放弃了寻找“微尘”。他在报道中写道:因为青岛有太多的“微尘”,青岛市民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已经首先想到了自己也是“微尘”,第一时间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大家都知道,会有千万个“微尘”把力量汇聚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