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歌行》:新时代儿童影片的新颖之作

青岛早报 2024年03月16日 陈敬刚

  陈敬刚

  由山东智华锦泓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山东锦泓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瑞泓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儿童电影《战歌行》以1937年至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孩子剧团”为原型创作,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群满怀爱国热情的少年英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歌剧、话剧、舞蹈、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活跃在抗战一线的故事。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们在敌人的层层封锁和次次扫荡中顽强生存下来,以传统的民族瑰宝作为抗战武器,感染和激励广大军民奋起抗日,与日本鬼子展开斗争。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这样评价:“《战歌行》以抗战时期八路军胶东孩子剧团的故事为题材,从一个特殊角度表现了少年儿童的勇敢、正义和牺牲,表达了勿忘历史、保家卫国珍爱和平、敬慕英雄的主题。影片用第一人称视点带入,故事舒缓、制作精致、剪辑流畅,有一定的年代质感,体现了一种叙事长诗的呈现风格,特别是通过抗战时孩子的视角表达对明天幸福生活的向往,构成了历史与现实跨时代的对话。故事有一定残酷性,但对青少年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战歌行》将儿童作为叙事主体,从几位小团员的故事展开,展示孩子剧团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用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即排练、参演节目等,将烈士、军人、游击队员的后代集结在一起,让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动员村民转变观念、投身抗日战争。电影中有很多动人浪漫、富有深意的情节。例如,大家为“小画家”的画作挡雨,聊天畅想美好、光明、没有战争的未来;孩子们演唱《黄河大合唱》,稚嫩且坚定的声音久久在夜空中回荡;结尾处,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孩子们坐着渔船,驶向新的战斗岗位,此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现实中胶东孩子剧团的合影。这些高光时刻打动了观众,反衬出孩子剧团英雄事迹的悲壮感人。

  “老烟锅”是孩子剧团年龄最大的一位,拉得一手好二胡,每次演出都是他给孩子们伴奏。在一次躲避敌人扫荡的大撤退中,剧团与鬼子遭遇。为掩护孩子们,“老烟锅”用琴声吸引鬼子。在一所被炮火炸毁的院落,他双目微闭,缓缓拉琴,从容自若。当鬼子现身,“老烟锅”突然怒目圆睁,赤手空拳与端着刺刀的敌人展开搏斗,最后和敌人同归于尽。

  “小眼镜”关键时刻的表现更让人泪目。掖县演出那晚,鬼子突然进村。将“小眼镜”绑在舞台上,让他说出谁是八路军。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一向文弱的“小眼镜”目光坚定,一字一句地说:“明天我们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住在一所大房子里,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学校里开满了花儿,孩子们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我们的衣服是暖和干净的,早餐吃鸡蛋,中午是打卤面,饭后再吃个水果,那是再好不过……”他眼神里的那种渴望与向往,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除了成功塑造孩子剧团的少年儿童形象之外,《战歌行》还展示以贺团长为代表的数位共产党人及老百姓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伟大牺牲和贡献。尤其是几位党员干部对孩子剧团中少年儿童进行保护和教育,将革命的火种传递给他们。而在影院里,这段故事被小观众看懂并理解,又在现实中将这些党员干部和孩子剧团团员的爱国精神传播开来,无形中在银幕和观众之间构建起一条赓续红色血脉的路径。倡导青少年向孩子剧团的成员们、剧团背后的革命者学习,不忘历史,以史为鉴,赋予作品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战歌行》塑造的是群像,是整个孩子剧团。除了“老烟锅”和“小眼镜”,还有随着斗争不断成长进步的李一铭、美丽的贺团长、英俊的严指导、纯洁的白百灵等,随着情节的推进,一个个人物丰满鲜活起来,令人在泪水和感动中,留下深刻印象。

  主创团队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再到剪辑成片,让故事抓住了少年儿童,具有童心童趣,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给孩子带来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陶冶了孩子的心灵。

  《战歌行》将叙事空间选在胶东半岛,结合当地实际讲述故事,拓展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内容和视角,生动反映了胶东孩子剧团在抗战时期血与火的经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过去战争年代的孩子们从血雨腥风中走来是多么不容易,让今天的孩子们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给当代少年儿童带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这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儿童电影充满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纯真的儿童形象、爱憎分明的情感色彩、正向的三观,实现了新时代儿童影片创作的新探索,对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陈敬刚,影视创作人,青岛市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