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崂山藏着这么多“龙”

二月二龙抬头 来一场登山“寻龙之旅”吧
青岛早报 2024年03月12日 姜丹宁 康晓欢 袁超 张涛

青岛早报2024年03月12日版面

仰口游览区的龙涎泉。

太清游览区的“龙潭喷雨”。

早报3月11日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力量,代表着无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海上仙山——崂山也藏着十几种“龙”,等待着人们登高寻访。3月11日恰逢甲辰龙年二月二,崂山风景区诚邀广大市民游客踏上一场“寻龙之旅”。

仰口游览区尝“龙涎泉”

太平宫西院中巨石上有道裂缝,如果从上往下看,上面的一块宛如一条睡龙,因此称为“眠龙石”。传说这条“睡龙”本是天宫里专管行云布雨的玉龙,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力大无比,二是嗜酒如命。有年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做寿,让它将三大缸重逾千斤的美酒运到蟠桃会上招待众仙。玉龙知道天规严厉,面对眼前的佳酿,即使垂涎欲滴也不敢轻举妄动。可是酒的香气太浓了,等搬运到第三缸时,玉龙实在抵挡不住诱惑,便忍不住喝了一口。谁知尝到滋味后便欲罢不能,很快将一缸美酒喝得见了底,结果一醉不起,被王母娘娘贬到这里看门护院。由于酒的后劲儿太大,这条玉龙至今仍昏睡不醒。从它嘴角流出来的口涎化作这眼“龙涎泉”,被誉为“神水仙液”。大旱不涸,大涝不溢,酿酒泡茶无与伦比,为崂山名泉之一。

沿狮子峰下行直走,便来到了犹龙洞。仰口犹龙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犹龙洞旧称“老君洞”,洞内原有老君石像一座,是太平宫创建者“华盖真人”刘若拙最初供奉老子的地方。作为代表景点,犹龙洞题刻颇多,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考古和文学价值,被称为犹龙道经。

九水游览区走“大龙门”

蜿蜒的石阶曲折回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客须从一天然门阙下穿过,方可继续前行,此时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大龙门”,再往前一拐弯就是“二龙门”。记者了解到,左侧的这座山像古代拉开的弓一样,所以叫弓山,两个龙门之间叫做月城,传说当年张三丰来这里时曾赞叹说:“这山如弓,水如月,二龙守城不可越。”月城由此得名。

巨峰游览区攀“跃龙峰”

乘坐索道在空中穿行,可见四周怪石嶙峋,奇峰耸立。东面山巅有一石崮,状若蛟龙出海,这便是著名的“跃龙峰”。东北方那个宽阔平坦的山口叫“紫英庵口”,翻过山口可去往崂山东麓一带。龙穿崮由巨石堆叠成一个“大门”,透过门洞可见远处山上的双福字。

流清游览区寻“龙子”

丘处机有诗云:“三围大海一平田,下镇金鳌上接天”。在崂山南线八水河入海口西侧的海边路旁有块石碑,上书“伏鳌”两个大字,意即趴着的海龟。该石碑所指的是海岸边一组形似大鳌的岩体 。鳌是中国传统说法中龙的一种,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其中的“鳌”又称“鼍(tuó)龙”。民间传说整座崂山为巨鳌所化,早在亿万年前即雄踞于此。因有巨鳌保佑,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金元时期,丘处机来到崂山,远观崂山其形,确似巨鳌静卧碧波,于是将“牢山”改作“鳌山”,并留下了“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等传世名句。

太清游览区赏“龙潭喷雨”

太清宫牌坊自下而上分别雕刻有“事事如意”“十二生肖”“龙形”“福禄寿”等图案,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其中牌坊上的龙共有101条,象征着崂山太清宫在山东众多道家庙宇中百里挑一。

太清游览区虬枝盘曲的古树龙头榆,已有1100余年的树龄。它学名糙叶树,是一种榆科植物,一般生长在江浙一带,属于南方树种。因为树形长得像龙头,故称龙头榆。因为龙头榆植于唐代,所以又名唐榆。当地人有个说法,叫“摸摸老龙头,一辈子不发愁”。

太清老子神像于2016年5月建成,为铸铜构件,净高36.9米,用铜150余吨。老子神像是根据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的老子形貌,并借鉴孔子赞叹“老子犹龙”之观点而设计。老子神像底座上刻有九条龙,取九龙捧圣之意;下刻《道德经》八十一章。

龙潭瀑又称“玉龙瀑”,是崂山落差最大的瀑布。瀑水源自崂山南麓的3条溪流,它们在龙潭瀑上方汇成一股激流,又从高约30米的悬崖陡壁奔腾而下,形成了瀑布。由于崖高水急,瀑水凌空飞泻,宛如一条白龙从云端腾起落入潭中,瀑击潭水,声若龙吟,气势雄伟壮观,故称为“龙潭瀑”。瀑水跌落的水潭,称“玉龙潭”。狂泻而下的瀑水由于落差较大,山谷中风势又急,水流在空中被山风撕碎,形成濛濛细雨。瀑水入潭,溅起满谷水雾,站在潭边如同置身雨中。这就是崂山十二景之一的“龙潭喷雨”。

除此之外,仰口风景区北侧的二龙山、王哥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的“雕龙嘴”,以及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的卧龙村,也各有千秋,与“龙”有着不解之缘。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姜丹宁)

崂山风景区供图

【相关新闻】

即墨萌娃体验“龙抬头”

早报3月11日讯 3月11日,即墨区皋虞路幼儿园开展“二月二 龙抬头”系列主题活动。孩子们在舞龙、画龙、唱童谣等民俗活动中迎接传统节日的到来,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之前,幼儿园老师们通过收集资料、讲述传说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二月二”的由来、风俗习惯等。活动开始后,老师们组织孩子们进行了舞龙、赛龙等活动。舞龙的孩子们平均年龄虽然只有6岁,表演起来却有模有样,让人忍俊不禁。

“这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龙抬头’的认知,还真切体验了‘舞龙’的快乐,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皋虞路幼儿园园长黄玉香说。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张涛)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观海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