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土地上耕地。
生态环境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巡查农田。
11日,在位于即墨区蓝村街道古城村的绿色增粮示范区玉米田里,农民正在喷洒秸秆腐熟剂,进行玉米秸秆腐熟还田作业。据介绍,多年来,农作物秸秆处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农户图方便,选择直接在田里焚烧,这样做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影响来年农作物的生长。即墨区打造绿色高产示范样板田,通过在田地里施洒腐熟剂,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加快玉米秸秆的腐熟分解,既节省了人力,又增加了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减少大气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秸秆粉碎就地还田
眼下是玉米的收获旺季,位于蓝村街道的即墨区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里一片繁忙景象。田地里一辆辆农作物秸秆粉碎机正紧张工作,玉米收获、摘穗、脱粒等工序一次完成,秸秆被粉碎后就地还田。
玉米秸秆还田,作为培肥地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近年来已逐步被即墨农民所接受。与传统的耕作方法相比,秸秆还田既省去了玉米掰穗、割秆、运穗、转秸秆、除根等工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目前,即墨区有1500多台玉米秸秆还田机在田间作业,为秋后小麦顺利播种做准备。
“慧”种地让农民受益
“秸秆还田,不仅肥田增效,而且不会污染环境,秸秆变成了节能降耗的‘宝贝’。”即墨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站站长修翠波介绍,秸秆还田是将粉碎的秸秆均匀铺于地面,然后每亩使用秸秆腐熟剂2公斤、尿素5公斤,贮水6—12厘米,沤7—14天,秸秆即可腐熟。以每亩还田鲜玉米秸秆2000公斤为例,可为下一季作物提供氮5.96公斤、磷0.86公斤、钾7.68公斤,减少了后季化肥使用量。
掰下一穗大大的玉米棒,蓝村街道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刘君绪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年粮食又大丰收了,玉米棒大、籽粒饱满,亩产一千三四百斤是稳稳的!”他告诉记者,合作社通过采取秸秆还田深翻深松、土壤改良培肥等措施,提升玉米产量。以刘君绪为代表的新型农民正在从以前的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施肥、喷药、浇水等农业新技术和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让他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王德生是蓝村古城村农民。他说,良种配良方,田间管理措施得当,全面推进机械化作业,既节省了作业成本,又提高了玉米产量。“今年赶上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亩产可达到1400斤,收成不错。”王德生感受着秋收的喜悦。
【相关新闻】
农田上空飞来“巡查员”
10月11日上午,在即墨区灵山街道的一片农田上方,一架无人机正在执行监控秸秆焚烧工作。随着无人机飞过一片片已收割的玉米田,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工作人员手中的屏幕上显示出无线传输的实时俯瞰图像,范围内是否有火点、浓烟等情况均一目了然。
记者了解到,随着金秋时节丰收季的到来,秸秆禁烧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为全面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即墨区在“人工步巡”的基础上,利用无人机对重点区域实行“空中+地面”的巡查模式,确保辖区内“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
据介绍,无人机飞行高度在350米左右,根据规划好的路线对地面进行航拍录像,发现秸秆焚烧火点或黑斑,巡查人员会立即人工控制降低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对目标点位进行多角度识别查证,获取更高精度的影像资料,有效提升秸秆焚烧火点认定准确度。“无人机能从空中感知温度变化,可以即时发现火点并及时赶到现场,对点火人进行拍照。”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工作人员黄海容说。
据介绍,此次无人机空中巡查的重点区域涉及段泊岚镇、移风店镇、金口镇、灵山街道、北安街道等5个镇(街道),目前已出动无人机56架次,飞行时间近300个小时,巡查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大大提升了巡查效率,对秸秆焚烧现象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定位、及时行动”,有效助力秸秆禁烧工作。
“通过投入无人机监控秸秆焚烧行为,对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不能像之前那样焚烧秸秆,就会采用更好的处理方法,比如还田、压块等,促进秸秆综合利用。”黄海容表示。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张涛 刘海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