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科技创新 赋能城市发展

——政协委员、专家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热议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青岛早报 2023年10月11日 崔武 鹿子金涛 于滈

嘉宾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话题展开协商。

扫码观看活动内容

  ●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一方面,要搭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立高企培育库;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强链、建链、补链,做大做强产业链。

  ●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示范区和引智平台资源,持续汇聚顶尖人才、产业人才、国际人才。建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统筹落实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人才服务政策,让引进人才及其家人在青岛工作舒心、生活安心、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建设科技大市场,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9月28日上午,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青岛日报社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27期协商活动举行。政协委员、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主题展开协商。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

  厚植沃土

  激发主体创新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青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供给,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榜单中,青岛已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十强。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学辉介绍,《青岛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和《青岛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于去年发布实施,目前,青岛市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方面已取得较好成效。

  市政协常委,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认为,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一定要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目前,青岛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在前期调研中,我发现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与青岛市相关部门的互动还不够多,在服务城市发展上起的作用还不够大,建议有关部门、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助力城市发展。”邢占军表示。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市政协委员、中煤东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雪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一方面,要搭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立高企培育库;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强链、建链、补链,做大做强产业链。

  企业是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在协商活动现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处副处长王潇彬介绍,我市近年来强化技术创新协同攻关,围绕全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引导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开发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创新成果。目前,每年完成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立项超过3000个。

  市政协委员、青岛檬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秦军长期关注中小企业成长。他认为,当前,青岛正在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规上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研发条件薄弱,可以采取“线下+云上”多元化方式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实力。“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创新需求有明显差异,相关单位可以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培育政策,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拥有核心技术的项目加大奖励,扩大研发费用税收减免扣除范围,真正从政策层面打消中小企业对创新成本的顾虑,让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轻装前行。”秦军建议。

  委员的建议得到了职能部门的积极回应。“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沃土计划’,每年遴选10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并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中心,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一系列举措,做好科技企业‘量’‘质’提升两篇文章。”刘学辉说。

  多措并举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是青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青岛推出多项举措,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取得明显成效。

  在前期调研中,委员们发现,当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力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邢占军建议青岛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全面综合的科研评价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当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出台政策,大力招引优秀人才。青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城市经济基础雄厚,对人才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青岛应该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示范区和引智平台资源,持续汇聚顶尖人才、产业人才、国际人才。”邢占军认为,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还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统筹落实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人才服务政策,让引进人才及其家人在青岛工作舒心、生活安心、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金融活水必不可少。据了解,目前,部分科技型企业仍被融资难、贷款难困扰。“科技型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其在前期的研发投入较多,技术突破和应用、盈利的不确定性较高,传统的融资模式较难匹配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模式。”王雪建议,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财金联手”,持续打造更完善的科创金融服务生态,助力科技型企业更好发展。

  作为青岛的地方法人银行,青岛银行积极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在协商活动现场,青岛银行普惠金融部的产品经理吴印开介绍,近年来,许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青岛银行依托大数据技术,以科技型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改进金融产品,企业零抵押物贷款最快在两天内完成审批。针对拥有高层次人才的优质科技企业,青岛银行还实行了贷款“额度倍增”政策。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秦军认为,青岛应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惠民力度,增强民生福祉,同时用好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周、科创沙龙等科技创新品牌活动,让更多市民关注、支持科技创新工作。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是系统工程。刘学辉介绍,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并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科创母基金等风投创投基金作用等方式,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端”发力

  提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把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青岛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有一些堵点、难点亟待破解。

  邢占军表示,高校是科研成果产出大户,但由于偏重基础性研究,加之科研人员不了解市场需求,缺乏高效率的成果转化路径,因此,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率不够高。建议多方协作打通高校与市场的连接通道,让高校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建立政校企的协同联动机制,由政府做中间人、见证人,引导高校和企业合作,同时也监督高校和企业的行为。

  “概念验证中心是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机构,但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在高校落地的步伐较慢。”邢占军说,“有关部门应该出台专项政策,加快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步伐,同时鼓励概念验证中心参与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市场是调节资源最有效的手段。秦军认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非常重要,将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不久前,省科技厅提出要整合全省各类科技要素,打造覆盖重点产业链、科技要素高度汇聚的‘山东科技大市场’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议有关部门抓住这一契机,突出我市海洋特色和上合跨境技术转移优势,加快建设、完善青岛科技大市场。”秦军说。

  “去年,市政府出台了‘硕果计划’,提出16项改革举措,同时出台了13项配套实施细则。下一步,我们将从‘三端’发力,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刘学辉说,在供给端,引导和鼓励驻青高校和研究机构服务地方重点产业链发展,支持建设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在需求端,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就地应用、就地转化;在服务端,探索建立上合国际技术转移跨境交易机制,完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并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崔武 鹿子金涛 于滈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