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学子崔博钧(右二)在第40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中获得银牌。
物理竞赛团队学子正在激烈讨论题目。
冯青同(左)和汪之茗手握全国信息学竞赛银牌,携手走进北大校园。
自9月份开学以来,2023年全国中学生五大学科竞赛全面启动。9月10日数学全国联赛刚刚落下帷幕,信息学竞赛和物理、化学、生物竞赛省赛就在各省陆续展开。在此过程中,岛城捷报频传,一批批竞赛学子在高强高压的全国学科竞赛中斩获佳绩。据目前公布的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竞赛省赛成绩,岛城共有38名学子获得省一等奖。成立竞赛团队时间最久、致力于全方位打造学科竞赛团队的青岛二中,近几年学科竞赛成绩优异,目前已有10人在两大学科竞赛省赛中拿到省一等奖,有3名学子冲进省队备战国赛。众所周知,学科竞赛成绩是学子通往理想学府最有优势的“金钥匙”,每年都有考生手握竞赛奖牌,敲开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大门。那么,他们在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的秘诀是什么?
手握银牌考入北大
在今年高考中,青岛二中共有13人考取了清华和北大,其中两名学子手握全国信息学竞赛银牌,携手走进北大校园。
今年的高考成绩刚刚放榜时,记者曾在青岛二中遇到刚结束强基培训的数学MT学子汪之茗,他告诉记者:“686分,我的高考分数不是很高,但是我有北大强基破格录取资格保底。”他的好朋友、同样获得北大强基破格录取资格的冯青同说:“我的高考成绩691分,刚刚达到北大裸分线,但有北大强基破格录取资格保底,所以压力不是很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能拿到强基破格录取资格,得益于两人在学科竞赛中的不俗成绩。冯青同和汪之茗均在2021年、2022年连续两次赢得全国信息学竞赛银牌,在2019年北大信息科学学院举办的学科冬令营中获得一等奖,在2021年北大寒假学堂获得优秀营员荣誉称号……优异的竞赛成绩让他们在申请强基保底资格时拥有了绝对优势。
“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学科竞赛是很不错的选择,不仅是为了拿奖或升学,对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学习和创新能力也大有益处。”冯青同和汪之茗这样建议“后来人”。记者了解到,两人因竞赛“结缘”成为好友,虽然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却能在学习中相互扶持斩获佳绩。汪之茗平时喜欢研究气象学,比如台风数据等,冯青同则对用程序写游戏感兴趣。“我们在一场场比赛中成为好朋友。”汪之茗告诉记者,“教练常告诉我们,参加竞赛不仅是为了获奖,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学科兴趣和素养。这种教育理念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不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在采访过程中,汪之茗表示,他深刻感受到学校近几年对学科竞赛教育的重视,这让选择参加学科竞赛的学子们拥有了多元平台和空间以求发展。学校除了组建专业教练团队、规划顶尖竞赛课程外,对于学生本身的学习进程也考虑周到,尤其是竞赛之后,如果有人因为参加竞赛而导致其他科目落后,学校会安排专门的老师帮其补习,并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针对性、个性化辅导。
高二“小将”成绩亮眼
今年高考中,清华、北大两所高校在山东共招收了300人,其中青岛学子47人,几乎占了全省名额的1/6。而这47名学子中,有15人被清华和北大的强基计划录取。
今年7月27日,在成都举行的第40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青岛二中信竞队的崔博钧、王亦木摘得两枚银牌,并获得清华和北大强基计划破格录取的资格。回顾这场紧张的决赛,青岛二中信息竞赛首席教练胡芳说:“此次国赛总共持续两天,每天3道题,每天的比赛时间长达5个小时,对参赛选手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记者得知,崔博钧、王亦木都是从初中开始接触信息学竞赛培训课程,并参加了全国初中信息学比赛,到了高二时,他们已经“身经百战”。在2022年的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青岛29名高中学子获得一等奖,其中有13人来自青岛二中。当时还在上高二的王亦木以267分的成绩冲进全省前十,这也为他来年在信竞国赛中“保银冲金”奠定了基础。有了良好的开端,王亦木一路高歌。今年5月,北京大学“全国优秀中学生信息学夏季体验营”活动(北大营)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大中衔接”研讨与教学活动(清华营)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举办,青岛二中共有8名同学获得参赛资格。崔博钧、徐子谦、倪润东等5人获清华信息营一等奖,王亦木获得北大信息营一等奖,成绩位居全省首位。在5月20日举办的2023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APIO 2023)中,王亦木又与崔博钧、王锦博、杨景皓、倪润东等同学一起,在比赛中获得两金两银和1枚铜牌。
如果把每一场比赛都比喻成一次磨炼,那像王亦木和崔博钧一样的学子,已经拥有了厚重的“铠甲”,助力他们在竞赛之路上披荆斩棘。9月19日,中国化学会网站公布了第37届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各省一等奖名单,青岛共有18名学子榜上有名,其中青岛二中占了5人。据了解,这5人中有3人为高二学生。
“今年试题变化很大,题型新颖、题量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沉着冷静应对,发挥出了日常水平。”青岛二中化学竞赛首席教练董玉闪表示,针对基础学科拔尖、具有特殊禀赋的学生,教练要做到及早发现、充分挖潜,今年刚上高二的朱彤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此次比赛中,朱彤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收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他却认为自己在比赛并没有发挥到最好。朱彤说,今年的比赛经验让他信心倍增,他希望明年能继续参赛,冲进省队,获得更好的成绩。
热爱让他们坚持到底
随着今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竞赛省赛成绩的公布,目前我市已有38名学子斩获省一等奖的好成绩。造就竞赛学子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赛中坚持不懈、勇夺佳绩的动力,最关键的还是对学科的热爱和初心。“今年参加比赛的学生特点很明显,首先文化课普遍优秀,其次都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青岛二中物理竞赛首席教练王林介绍,刚刚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山东赛区)获得省一等奖的王智凯,虽然是在高二时加入物理竞赛团队的,但真正促使他萌生这个想法的,其实从高一时就有了。“刚来二中的时候,只是对物理这个科目感兴趣。有几次路过物理竞赛班门口,看到学长们在课堂上做着各种实验,有时聚在一起为了一道题目展开激烈讨论,我被这种氛围吸引了。”从那时起,王智凯就决定选择学科竞赛这条路。虽然明知这条路不好走,但他想在学长们的榜样引领下,在高手云集的全国竞赛中锻炼自己,收获一份非常难得的经验。
同样是从高二出发开启竞赛之路的王亦木,今年已经手握全国中学生信息学竞赛银牌,开始了高三阶段的冲刺。王亦木从小学6年级开始就对信息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初一开始正式参加信息学科比赛,至今已经历过许多比赛和集训,深深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去年参加省队选拔时,因为发挥失误错失机会,让我十分后悔。”经历过竞赛路上的挫折,王亦木养成了肯钻研、能坚持的性格。胡芳作为王亦木的竞赛教练,将他的成长都看在眼里。“无论是假期还是周末,或是晚自习,只要是空余的时间,他全都用来钻研竞赛题目。学校集训、线上比赛、省内外的线下集训……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参加。”
“孤独”是很多参加学科竞赛的学子最深刻的感受。记者采访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校的竞赛生,为了让自己得到彻底放松,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解压方法:“我发明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压方法——对着墙壁打乒乓球,有时我能打一个小时。”“有时候会自己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或戴上耳机安静地听一段交响乐,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彻底放空自己。”……
在那些由无数次考试构成的竞赛道路上,王亦木已经到达了终点。回顾孩子经历的无数个痛苦煎熬的日与夜,王亦木的父母也很感慨:“看到孩子每天没白没黑地学,我们十分心疼,总想劝他休息会,可一看到他聚精会神的样子,我们又不忍心打扰。每当孩子因为解出难题兴奋无比,我们也打心底替他感到高兴。”
新闻延伸
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针对基础学科拔尖、具有特殊禀赋的学生,需要做到及早发现、科学培养、充分挖潜,以系统的培养体系实现学生的高水平发展。青岛二中校长王先军曾在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中表示,青岛二中要建立贯通式培养机制,做好选苗育苗工作。在选苗育苗方面,学校依托青岛市“筑基计划”“强基计划”等工作基础和学校自身优势,着力构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精准选拔、贯通培养机制,夯实岛城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深度参与“筑基计划”,实现共建共享。近几年,青岛二中加强与多所“筑基计划”学校深度合作,帮助合作学校组建、培训高水平“筑基计划”教师团队,提高参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帮助合作学校进行学员遴选,定期派出教师为学员授课。依托学校的“星光课程”体系和科创中心,开发开设“筑基计划”特色课程,确定以项目化学习为课程研发主导思路,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用中学、做中学和创中学的能力,实现多学科融合的个性化学习、适切性培养。从源头抓起,及早启动选苗工作,建立竞赛学生培养链。
发现学生天赋,挖掘学生潜能。根据不同学生学科特长,二中开展了定制化设计竞赛课程,根据不同学生潜能,制定个性化、针对性培养方案,如:高一年级面向优生开设竞赛课程,培养竞赛思维;高二年级针对清北“强基计划”,开设数学、物理等强基课程,提升学科能力;高三年级结合高考要求,突出强基课程的针对性,深层次挖掘学生优势智能。成立数学、信息、物理、化学、生物五大学科金牌教练培养团队,15名教师参与竞赛辅导,为学生冲击顶尖高校提供有力支持。
新闻幕后
竞赛教练“传帮带”
青岛二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30多年竞赛之路,在政策变动中经历了起伏。“2002—2011年期间,获得省一等奖的学生可以享受保送政策,那时候学校的保送人数比较多,所以竞赛参与人数也比较多,走势呈上升状态,获得一等奖的学生也由最初的两三人,增加到20多人。”胡芳回忆,2011年取消了省一等奖的全国保送资格后,又经历了自主招生,2020年开始强基试点。“自从联赛一等奖取消保送后,全国各地的竞赛成绩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家长们看到了竞赛的难度,决定让孩子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回忆那几年的竞赛培训之路,胡芳表示,即便在当时那种相对艰难的情况下,还是有热爱学科竞赛的学生坚持了下来,这也是竞赛教练们一路坚持到今天的动力所在。
今年31岁的青岛二中化学竞赛教练栾翰林,曾经也是青岛二中的一名化学竞赛生,2010年以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银牌的成绩,被保送到复旦大学。在澳大利亚读硕士研究生时,栾翰林决定毕业后回归母校,传承青岛二中几十年来的竞赛传统,做一名化学竞赛教练。“如今的学科竞赛环境相比过去有了很大变化。”栾翰林表示,回到青岛二中后,他深切感受到学校对学科竞赛的重视。学校不断扩充竞赛教师队伍,重视教师发展规划,打通教师发展路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一个骨干教师团队指导。学校为竞赛生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及资源,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
“教练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学什么,去参加什么比赛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胡芳告诉记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分联赛和决赛,联赛人人都可以参加,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和编程能力要求并不高,但如果想冲省队参加国赛,竞争就要激烈很多,因为名额有限,每个学校不超过4个名额。“到了顶尖的竞争层面,参加的学生大部分拥有相当高的智力,这时候学生之间的竞争就不能只看天资,更多的是靠勤奋。”胡芳向记者坦言,高处不胜寒,越到高层次的比赛,学生越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经历,甚至需要短时间停课去学习竞赛内容,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训练。竞赛生首先需要参加一系列不限制人数的比赛,如清华校赛、清华和北大的学科营、亚太地区的比赛等;其次是参加国内知名高校组织的联合训练,这些强化训练是提高竞赛技能的必经之路。
青岛二中自从被授牌成为清华学术考试中心以来,普通同学想要参加清华的领军计划选拔,也有了更多机会。“一年下来有五六项大大小小的考试,有针对高二学生的,也有针对高三学生的。”胡芳介绍,6月份高考之后,北大筑梦计划和人大强基计划均在学校开展,多元化的育人平台给学子提供了更多成才机会,助力学子圆梦高考。
带领学子创纪录
记者了解到,青岛二中一直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培养,其中信息学竞赛的培养工作在经过多年实践后,逐步形成了具有青岛二中特色的培养途径和模式,竞赛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已经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金牌学校”,连续多年在全省多所奥赛强校中位列信息学竞赛榜首。二中信竞队成立于2001年,先后获得4枚全国奥林匹克决赛金牌、20枚银牌、20多枚铜牌,200余人获全国联赛一等奖。众多学生因此通过保送、强基计划,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录取。
在信息学竞赛项目上,二中学子创造了多个纪录:2008年,刘聪斩获信息学奥赛国赛金牌,打破了山东25年信息学奥赛“金牌荒”;2013年,郑远航夺得国赛金牌,成为山东省信息学奥赛代表队29年来最年轻的冠军;2014年,郑远航再获一金,成为30年来山东省首位在信息学奥赛中连续两年获得金牌的选手。
从2011年至今,青岛二中的信竞队一直由金牌教练胡芳担任首席教练,胡传畅老师和朱彬老师担任助理教练,开发设计了C++语言、算法、联赛集训、省选集训多个层次的课程,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方案和个性化的指导。“信息学竞赛学习的内容是C++语言程序设计和算法,这些内容与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竞赛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适合喜欢钻研的学生。”胡芳告诉记者,二中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方案和个性化的指导。对于零基础的学生,二中也有系统的训练课程,从入门到联赛,从省选到决赛。“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个性化指导,除了常规学习,还有赛前集训、学长交流等活动。”胡芳说,近20年来,国家为了竞赛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序性,先后实行过保送政策、自招政策、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等。二中在竞赛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完善的学习平台和成熟的培养机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能力和全局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学生主要利用晚自习时间、周末、寒暑假学习竞赛知识,竞赛的常规学习并不占用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至于赛前的短期集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如果文化课受到影响,赛后二中也会安排老师补课、答疑。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