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们在东营采风。

市作协主席铁流(右)与棘洪滩水库主任于军为青岛作家采风创作基地揭牌。
8月16日至22日,青岛市作家协会组织近四十名作家,在东营和青岛两地开展了“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主题大采风。本次采风活动创新突破采用“双城记”路线,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到引黄济青工程的终点青岛市,是一次从渤海到黄海的溯源之旅。这是一次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采风活动,青岛市作家协会立足山东文化资源优势,围绕“沿黄河”“沿黄渤海”文化轴线,为展现山东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学助力。
青岛市作协主席铁流表示,“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主题大采风是按照山东省作协统一要求,是一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聚焦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重大部署的“下沉”行动。全省作家大采风围绕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五条文化轴线,通过省市县三级作协联动的方式,引导广大作家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打造山东文化“两创”新标杆、构建全省、全域文旅融合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贡献文学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采风是青岛市作家协会自7月2日换届以来组织的首次活动,参加采风的作家大多数来自一线基层。
感受奔腾不息的
黄河精神
采风的第一站,参与青岛市作协“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主题大采风的作家们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在8月16日至8月18日三天时间里,青岛作家先后深入参观了黄河方志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营植物园、油田华八井、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垦利区杨庙社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
在黄河方志馆,作家们了解了黄河流域的历史人文特色,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由国务院批复成立的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作家们先后参观了耐盐碱植物育种加速器、盐碱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重点了解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脉络。在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作家们了解了胜利油田六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在垦利区杨庙社区,作家们近距离体验杨庙社区居民成功迁建后的幸福生活。
三天的行程,作家们全方位、多角度感知当地风土人情,捕捉创作灵感,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石油文化、湿地文化、移民文化的丰富内涵。紧凑又丰富的实地采风,让作家们收获满满。
8月17日下午,青岛、东营两地作家召开交流座谈会,东营作家陈谨之、鲁北、杨袭、李静、刘英亭、唐岱霞、李晓琳等参会,畅谈采风感悟和对黄河精神内核的解读。
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连谏回忆说:“很多年前的一个深秋季节,我曾经来过东营,非常喜欢黄河入海口湿地这种茫茫无边际的茂盛,湿地的美非常自然,壮观、辽阔,地球原来的野生皮肤,大概就应该是这样的。这里应该盛产小说才对。”在采访行车途中,连谏还拍到一组向日葵田的照片,由于车行的视觉差,照片里的向日葵花感觉像在“奔跑”。“我一直喜欢向日葵这种植物,它生得热烈。” 连谏说,这种深入生活的采风活动形式特别好,“出来走走看看和平时生活不一样的地方,收集生动的素材,对创作非常有帮助。”
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高伟回忆了第一次参加文学活动到达的地方就是东营,“20世纪90年代,我参加山东省第二届青年作家创作会曾经来过这里,如今故地重游,非常感慨。黄河和大海的碰撞,这是一个诗意的场景,这里也有‘诗歌部落’的美誉。”
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瑛子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来到东营,终于见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在黄河入海口,感受到黄河的磅礴,还有广袤郁葱的原野湿地,观摩鸟类的天堂,感觉自己也像鸟儿一样自由。”
胶州诗人韩宗宝表示,自己作为县域作家被邀请参加此次大采风活动,感到非常高兴,“基层作家被关注、被看见,这是一种新气象,从中国作家协会到青岛市作家协会,都传递出对基层作家的关爱和关怀。”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说:“今天我们相聚在黄海入海口,是非常有意义的。黄河汇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我们从青岛文学地标之地信号山路25号出发,来到黄河入海口,青岛一代代作家的文学精神正如黄河精神,奔腾不息。”大家纷纷表示,接下来的采风中,认真聆听、深入采访、用心记录,以黄河为笔、渤海为墨、大地为纸,以名篇佳作展现卓越才华,以优美华章见证河海交汇之美。
从“钉子”身上
感受匠人精神
8月22日,采风的第二站,青岛市作协“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主题采风团来到青岛市棘洪滩水库管理站。
作家们参观了棘洪滩水库大坝、棘洪滩泵站、输水河等,实地考察棘洪滩水库调供水情况及为青岛市经济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参观了党建文化长廊及棘洪滩泵站文化广场,全面了解胶东调水发展历程,胶东调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令人感叹。
地处黄海之滨的青岛市,曾饱受“缺水”之苦。引黄济青工程主要是为解决青岛市及工程沿途城市用水并兼顾农业用水、生态补水而投资兴建的山东省大型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该工程自滨州市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引取黄河水,途经滨州、东营、潍坊、青岛4市、10个县(市区),全长290公里。棘洪滩水库作为胶东调水工程中重要的调蓄水库,是亚洲目前最大的人造围堤式平原水库,库区面积达14.422平方公里。
采风活动中,作家们了解到很多老水利人坚守岗位几十年,从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到如今满头白发,他们的奋斗故事令人敬佩。参加采风活动的作家阿占把他们比作是“钉子”,“这种专业的匠人精神都是很好的文学创作素材。”当听到棘洪滩水库管理站主任于军介绍自己从1986年参加工作分配到棘洪滩泵站,到如今任职的棘洪滩水库管理站,两个岗位都围绕在棘洪滩水库旁边,相距约三公里,作家崔均鸣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三十七年走了三公里,本身就是一篇好文章的好题目。”
采风活动最后,“青岛作家采风基地”揭牌仪式在棘洪滩泵站党建广场前举行。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棘洪滩水库管理站主任于军共同为仪式揭牌。今后棘洪滩水库管理站将成为青岛作家采风基地,青岛市作协将邀请更多作家来此扎根生活,深入生活,书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故事。
居住在城阳的青岛市作协副主席、城阳区作协主席秋窗说:“棘洪滩水库离我们最近,最近的东西我们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以后应该多挖掘这里的故事。”
对于此次“双城记”采风活动,铁流总结道:“作家们横跨东营和青岛两个城市,沿着黄河的足迹从渤海到黄海,从黄河入海口到引黄济青工程的终点——棘洪滩水库,这种‘双城记’的采风轨迹更加丰富了采风内容和内涵,我们以全新视角‘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更加宏观地、全面地观察山东全域文旅融合新格局。”
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就是基层作家的参与,他们是这次采访活动的主体,也为作家队伍注入了新鲜、生动的血液。铁流说:“万紫千红春满园,今后我们会邀请更多的基层作家参与到青岛市作协的活动中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助力他们成长成才。”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青岛市作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