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子山别墅群内的上海支路9号已完成修缮工作(组图)。

外立面基本修缮完成的王度庐故居。
青岛是文化名人的福地,康有为、老舍、沈从文、梁实秋、闻一多、臧克家……这些名人都曾在青岛生活过。名人故居作为历史遗存中珍贵的人文资源,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灵魂,成为青岛发展变革的见证。近日,记者从市北区了解到,随着市北区历史城区更新的推进,许多百年老建筑经过一系列“绣花式”还原,焕发生机。目前,位于市北区历史城区内的王度庐故居、王垿故居的改造修缮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陆续进入收尾阶段。
王度庐故居外立面改造完工
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宁波路4号有一座建于百年前的小洋楼,《卧虎藏龙》作者王度庐曾在此生活达12年之久。当年,《卧虎藏龙》就是在这里创作而成。如今,它有了一个新名字——王度庐故居。
在宁波路坡道两侧分布着不少房屋,王度庐故居就坐落其中,属于刘子山别墅群中的其中一栋。上世纪20年代前后,青岛首富刘子山在上海路、武定路、宁波路区域修建了19栋独栋住宅,宁波路4号应为刘子山早期的地产。8月1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宁波路4号为独栋二层庭院住宅,整体呈简欧风格,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改造,如今整栋建筑外立面已经基本改造完成。
“修缮前,两层楼住了至少8户人家,地下一层也有住户。”环海湾集团刘子山别墅项目总包单位工作人员孙喜顺告诉记者,房子最初是砖木结构,木质地板、木质楼梯,后来房子的结构被大肆更改:北侧的木楼梯被拆除,木地板改成混凝土地面,一楼原来的木架构成了违法房,二楼的阳台变成房间,除了卫生间,其他房间大多被隔断成几个小房间。
王度庐,原名王葆祥(后改名葆翔),1909年生于北京一户贫困的旗人家庭。他幼时丧父,当过小学教员和家庭教师,也曾尝试过向报刊投稿。据说,王度庐常去当时名家荟萃的北京大学旁听,还常到北京图书馆读书,靠自学打下了扎实的中外文学基础。1935年前后,为谋生,他辗转于河南、陕西、甘肃各地。
1937年春,王度庐夫妇赴青岛投奔亲戚,寄居于宁波路4号,一住就是12年。在青岛,王度庐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1938年6月1日,他开始连载武侠小说处女作《河岳游侠传》,首次使用笔名“度庐”,据说有“寒门度日”之意。王度庐一共写了30多部小说,代表作为“鹤铁五部”(《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都是在青岛居住期间所写。
旧时的青岛,随着馆陶路金融业以及港口贸易的发展,一大批中国、日本以及欧美国家的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收入较高的银行业高管来这里寻求高档居所。刘子山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将一部分别墅用于出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渐渐成了普通民居。
近几年,青岛注重发掘城市历史文脉,花大力气保护和修复城市风貌,使老城区焕发活力。2020年5月,随着市北区历史城区更新的推进,王度庐故居这一百年建筑将重新焕发生机。“‘修旧如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由于历时久远,加上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有限,仅搜集资料就用了两个月时间。”孙喜顺说,“这些房子已经100多年了,许多住在这里的居民对房屋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加装,早已不是图纸上的样子,我们在修缮过程中只能尽量按照老样子进行恢复。我们还对很多地方重新加固,外墙也进行了重新粉刷涂装。目前,外立面已经基本完工,建筑内部还需要根据建筑未来的用途再进行设计装修。”
还原王垿故居“旧貌”
20世纪初,著名书法家王垿在青岛市市北区陵县路25号的住宅里,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王垿,字爵生、觉生,号杏村、杏坊,山东莱阳人,书法家,曾任礼部侍郎、法部侍郎,官居二品。16岁时,其父王兰升考中功名,授翰林院编修职位。后来王垿和哥哥王塾也先后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任职。王氏“一门三翰林,父子九登科”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1912年,王垿携家眷来到青岛,他与青岛很多商号、品牌都有渊源。因为在青岛他不问政事,整日研习书法,求书者特别多,许多商号的牌匾都出自他手。包括高密路上的“泉祥茶庄”和两侧楹联,海泊路上的“洪兴德绸缎庄”、芝罘路上的“裕长酱园”、博山路上的“天德塘”,还有聚福楼、春和楼等处的匾额和两侧的楹联,都出自王垿之手。
初到青岛,王垿一家住在临近火车站的宁阳路。当时青岛为德国租界,大批逊清遗老来此颐养天年,由于他们大多住在宁阳路,街坊里便给那里取了个别名,叫作“赃官巷”。因为王垿不愿继续住在被称为“赃官巷”的宁阳路,便在陵县路买地,聘请德国设计师盖起了二层楼的房子。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徐飞鹏介绍,王垿故居位于陵县路25号、27号,始建于1913年,建筑面积为765.3平方米,整体为砖木结构。该楼正面一层有两个门,二层中间有个阳台,看起来像“品”字。二层加“品”,暗喻房屋的主人原是二品官员。当时的陵县路一带尚未盖起许多房屋,地势空旷,向西可见碧海渔帆,向东可见山峦青翠。王垿思念故里,便将陵县路25号的住所命名为“寄庐”,自号“寄叟”。
“我们从历史照片可知,王垿故居属于里院式建筑,沿街立面偏欧式,内院设计结合家族居住考虑,采用中式风格,檐廊用垂帘吊柱加挂落的形式。”徐飞鹏说,“改造过程中,我们按照历史图纸、照片及现状恢复立面及内院样式,恢复了原先的米白色粗面抹灰墙面,清洗和修复现状石砌基座,清除檐口、窗套及壁柱水泥饰面,恢复原有砖砌样式。”据徐飞鹏介绍,建筑的改造修缮的主要依据是1923年历史图纸和1947年补绘历史图纸,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例如三进院总体格局未发生较大改变,现状门窗数量和位置均与历史图纸一致,所以在改造中就只对污损处按照现状墙面、洞口门窗套及叠涩檐口等进行修复。
/ 延伸 /
让刘子山别墅群 展现老青岛韵味
刘子山别墅群由上海路、武定路、宁波路和上海支路围合而成,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527平方米,共19栋别墅。在探访王度庐故居的过程中记者看到,刘子山别墅群建筑外立面雕琢打磨和景观绿化等提升工程接近尾声,上海路—武定路历史街区初现雏形,将面向品质餐饮、特色民宿、高端体验等开展业态落位。
1918年,来自掖县(今莱州市)的商人刘子山在青成立东莱银行,1920年在馆陶路开办东莱贸易行,并在馆陶路附近的上海路、吴淞路、武定路、陵县路购置了大量土地。1920年至1921年,刘子山在购买的两块土地上建成了19栋别墅。民国时期,刘子山曾多年蝉联青岛首富,他的房产几乎遍及青岛主城区的黄金地段,“刘半城”的名号由此而来。作为青岛最早成片开发建造的建筑群落,刘子山别墅群历经百年风云变幻留存至今,成为除八大关建筑群外,唯一一处大体量、成片区的别墅群。这些别墅群展现着20世纪20年代中西文化碰撞的痕迹,形成青岛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
已经修缮完工的别墅红瓦黄墙、墨绿色的窗户,老青岛的韵味呼之欲出。施工人员对墙体从一层到阁楼进行了通体加固,确保中间没有断点;参考别墅遗留下来的老门窗及历史图纸恢复木质门窗,并增加密封条、安装双层中空玻璃,保证其气密性及保温性能;根据原屋架结构鉴定结合实际情况,更换、修补、加固整个木屋架……其中上海支路9号建筑内部装修已经基本完成,待别墅群内所有建筑整体完成修缮并通过验收后,将统一进行交付。至于别墅群将作何用途,具体方案还在进行调整规划。
记者从市北区了解到,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市共有370处里院,有206处位于市北区。随着市北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的展开,市北区组织成立专业团队、组织专家力量,集中精力进行了历史文化街区文史挖掘、照片收集、文件整理,形成了“一院一档”工作体系,目前已全部完成大鲍岛片区里院建筑的历史资料,其他街区资料正在开展推进,积极发挥档案价值,将档案成果应用于助力打造5A级景区、青岛老城申遗。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通讯员 吴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