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尾声,但追逐梦想的脚步永不止息。正如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中所说,“好的故事”自带力量感,于潜移默化中,在无声无息间,总会触动心弦,继而生发出指引前进的动力。想必也是这等原因,正在CCTV-8、腾讯视频和东方卫视播出的青春励志情感大剧《梦中的那片海》才会引发如此多的同频共振,不仅收视一路走高,并带动着“家与国”的话题频登热搜——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每一位追梦人来说,青春永远是激昂、刚毅,却不失温情与美好的存在。
人物立体书写无悔青春
《梦中的那片海》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北京城。肖春生(肖战 饰)、佟晓梅(李沁 饰)、叶国华(刘芮麟 饰)、贺红玲(曹斐然 饰)等性格各异的年轻人在什刹海冰场相遇相识,开启了在时代浪潮中逆流而上、共同追梦的精彩人生。该剧对人物的塑造多元多面、鲜活立体,通过丰富的层次展现人物弧光。
男主角肖春生潇洒正直,既能在冰场仗义维护兄弟,又能机智地识破别人的挑拨离间,跟对手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朋友。尽管处境不佳,但他从不自怨自艾,而是默默准备等待实现梦想的机会,同时也尽力帮助身边朋友,是“什刹海小分队”当仁不让的大哥。在父亲面前,他又是孝顺体贴的儿子。肖父生病,脑子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为了迁就父亲,肖春生每次都扮演父亲的下属,他还托朋友借来拍戏道具,把父亲卧室布置成作战指挥室。网友评价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真挚的父子情实在令人感动。
女主角佟晓梅温柔文静的外表下有着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对职业和爱情都有自己的见地。她一心想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为此放弃了父母安排的文艺兵名额。她一直自学医学知识,还从护士干起,获取实践经验。父母认为护士只是“打杂”,她挺身而出为护士工作辩护,在行动上不改初心。女二号贺红玲性格热烈奔放,同时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者。正因为如此,当理想和爱情发生冲突时,她内心的纠结和不甘才格外动人。
此外,剧中的叶国华、叶芳(赵昕 饰)、陈宏军(崔航 饰)、齐天(鲁诺 饰)等角色各自都有着细致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和肖春生、佟晓梅、贺红玲一起组成的“什刹海小分队”共同成长、奋斗、追梦,书写了无悔的青春故事。
细节真实展现时代质感
《梦中的那片海》以20世纪70年代北京青年的成长为切口,通过年轻化的视角探讨了爱情、友情、梦想、信仰等话题。他们的青春体现了一代人成长奋斗的人生经历,剧中的细节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不仅唤起了那个时代亲历者的深度共鸣,也和新一代年轻受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同频共振。
该剧艺术总监、总制片人杨晓培曾表示,希望通过平凡小人物成长奋斗的故事折射时代风貌,传递向上的价值观。为了呈现真实的时代质感,该剧从组建幕后团队开始就下足了功夫。剧组邀请了拥有丰富年代剧创作经验的叶京担任总策划,资深编剧徐兵、周鹤洋负责剧本创作。导演付宁曾执导过《胡同》《全家福》等知名现实题材剧集,自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他,对该剧的故事内核及年代氛围塑造严格把关,要求幕后工作人员反复查阅资料,力求在镜头中还原更真实的20世纪70年代。
剧中,无论是什刹海冰场、北京的胡同、长城的雪景等地理人文风貌,还是手工制作煤球、冬储大白菜、铜锅涮羊肉等市井生活场景,或者是军大衣、大棒针毛衣、二八大杠自行车等日用品细节等,一物一景都传递出真实的时代讯息。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年代质感,也对人物产生了更强烈的代入感。
在由细节构成的时代氛围里,以肖春生、佟晓梅为首的北京青年们在人生的机遇和困难面前不骄不馁,勇敢地奔赴多彩的未来。这些平凡小人物跨越三十年的飞扬人生,激荡起一代人的时代记忆,也把理想主义情怀和奋勇向上的青春激情传递给了观众。
追忆过往,总能让人从中看到熟悉的影子,不仅仅是剧中主角昂扬拼搏的斗志,还有诸如叶芳、陈宏军,甚至是郭黑子、齐天等角色,每个人总能在那个万物复苏的时节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是奋勇前行还是随波逐流遗忘本心,无非“选择”二字。
“我在海边种下一颗种子,憧憬着长大后的样子。”《梦中的那片海》片尾曲娓娓道来着剧集的主旨,正如当下全民关注的高考,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所谓青春无悔,一定都有着酣畅淋漓的快意拼搏,只有这样,才会令个体的意志和选择在命运的沧海桑田里熠熠生辉。
潮声
梦中之梦,
海下之海
文/王学义
最近,电视剧《梦中的那片海》火了。青岛人都是爱海的,很多人看了个剧名就赶紧去看。咦?这海原来不是大海,而是什刹海啊。
什刹海在北京市中心,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是著名的酒吧街,寸土寸金的地方。当然,这部剧所反映的时间更早,早得就像一代人的青春。
这是一部年代剧。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什刹海,既是剧情的发生地,也有一定象征意义。剧集开篇,就将主要人物一一引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群来自不同家庭、个性鲜明的北京青年,正面临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这也是一部青春剧。某种程度上,什刹海也象征着这个群体的青春。剧中采用了旁白的形式,以回忆口吻来讲述青春,回溯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离开了什刹海那片溜冰场之后,人与人之间,就像冰面上偶尔交织又错开的身影,终究要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悲欢离合。
按说,这种特定地域、特定年代的剧,不容易让年轻人引发共情。就像青岛的小哥、小嫚一看什刹海,大概率会觉得:不就是一个“小水洼”吗?哪有海的样子?然而,当他们静下心来看的时候,还是很容易就被打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这部剧的制作用心有目共睹。基调比较朴素,细节比较真实,道具也做到了深度还原。这些用心的地方,观众总能看得见。
而后,角色设定合理。一部剧好不好看,关键看人设是否合理、故事是否有趣。这部剧是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片段中寻找原型的。这部剧里,有人性、有追求、有阴影、有私心,有人间烟火。这样的剧,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可感可信。
另外,形成另一种代入感。很多年轻人不了解那个年代,但是会产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寻找自己的感受。在这部剧中,肖春生憧憬着参军,佟晓梅渴望成为一名医生,贺红玲希望能进入文工团,而陈宏军正努力备战高考……这是那个年代的青春。可以说,《梦中那片海》的“梦”与“海”,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是一种“梦中之梦,海下之海”。“梦”是青春,不同年代的年轻人,青春的表现虽有很大区别,但仍不乏共通之处。“海”是力量,是创业的天地。这样的剧激励人们,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努力开启自己的奋斗史。
近年来,不断有年代剧走红。从《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人世间》到《我们的日子》,都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们都有一种家国情怀,都努力在实现个人、历史、国家的“家国同构”中,提高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荣誉感。把这一点做好了,剧就能长红,而演员演好了,事业也能长青。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片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