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爱书写“献给故乡的蓝”

本土作家阿占作为作家进校园活动的特邀嘉宾来到51中话“书写青岛”
青岛早报 2023年05月18日 周洁

组图: 作家阿占与同学们深入交流。

  作家阿占是一位对家乡充满深情的青岛土著,她热爱老城,用文字描摹岛城风物、人文民俗。昨天,她作为青岛市2023年全民阅读·作家进校园暨版权保护宣传活动的特邀嘉宾,来到青岛第51中学,与初一学子们共话文学世界中那些大家熟稔于心却又经常忽略的风景。这场讲座更似一堂本土风物的通识课程,阿占将惯常诉诸于笔端的文字转换为话语,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献给故乡的蓝”,令孩子们受益匪浅。

  此次活动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文联、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青岛早报、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51中学承办。同时,此次讲座也是青岛市作家协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者服务”系列活动之一。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颜色

  一入菁菁校园,阿占便为校园里郁郁葱葱的绿色所倾倒,茂盛的绿植,还有身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学子们,无不展示着青春洋溢与生命力蓬勃张扬的姿态。“蓝是一种理想的用色,就像我今天来到校园,看到你们身着校服的模样,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海洋气息;蓝既是青春,也是科技用色,代表着冷静、理智与自由、想象。”诗意的开场白让一抹寻常的蓝色拥有了不一样的意蕴。在阿占看来,蓝,是专属于青岛的颜色,这种颜色中蕴含着大海的辽阔,蕴含着母体孕育生命的博大,“海岸线环绕着青岛主城,以栈桥为起始点,便可串联起密集的景点,同时也绘就了一幅故乡地图。”

  在讲座现场,同学们跟随着阿占的引导,移步换景般细数海岸线上的景物,天后宫、海军博物馆、鲁迅公园……区别于打卡般的走马观花,在阿占的讲述下,这些身边熟悉的风景有了不同的意义:天后宫见证着青岛从小渔村蜕变而来的历史;前身为军港的海军博物馆则是对青岛这座城市最初功能的注解;还有鲁迅公园,是多少在青岛长大的孩子们魂牵梦绕的地方;“琴屿飘灯”的小青岛是青岛最具标识性的景观之一,阿占如此描述:“小时候以为那里就是全世界,现在才发现,多年未变的景致更像是精致的盆景。正所谓‘风景旧曾谙’,但是我已经见过了全世界。”

  如果不是阿占的细心导学,即便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们也不会注意到鲁迅公园里低矮的马尾松以及并不多见的红色礁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生成了青岛独特的风貌,这些初一的学子们今后可以在地理课程中深入了解这些知识……

  正如阿占在讲座中所言,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颜色,捕捉一个城市的风貌,就要找到它的属性和细节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写风土人情,笔要落到实处,哪怕是寥寥数笔。在老城地图上,每一个地方不仅仅是景点,更是故事。”

  每一个人都是城市书写者

  从地理上的青岛到文学中的故乡,在阿占的笔下,书写青岛是永恒的主题。“文学是有故乡的,故乡是我的精神坐标和生命经纬,每个作家都是从故乡写起的。”从花费10年创作的《青岛蓝调》三部曲,到新近出版的小说集《制琴记》,还有即将出版的《海货》等作品,都是她献给青岛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蓝色情书。

  讲座中,谈及“文学与故乡”的话题,气氛极为热烈,大家都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感受着作家笔下对家乡的浓郁情思,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老舍与他的四九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等。

  阿占直言不讳,自己正是在看过陆定夫的《美食家》后,因为对蟹粉小笼包、鳝糊面念念不忘,才毅然决然地报考了苏州大学,“一个北方的孩子为了一口美食,改变了青春地图,奔赴并不熟悉的南方,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之后,阿占也曾跟随《呼兰河传》去“朝拜”才女作家萧红的家乡。文学与故乡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了现实的藩篱,充满了想象的美好,“当车行过一个标识着距离呼兰县还有40公里的路标时,对于我这样一个文学爱好者而言,就像进入了萧红所描述的文学王国中,这里的每一座房子、每一个回廊,都能在文字中找到一一对应的部分。故乡成就了作家,而这些故乡也因为作家的作品扬名。”阿占寄语学子们,要做家乡的书写者,“如果没有萧红,呼兰县可能只是地图上不起眼的一个小点。正因为有了她的文字,因为她的存在,才让更多人留意到这个地方,向往这个地方。”

  此外,阿占还特别推荐孩子们去看一部央视拍摄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作家是生活造就的,文学是作家的创作成果,造就作家生活的土地于是就成了‘文学的故乡’。故乡是作家们文学成长的酵母,为文学的创作提供营养源。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秦川沃野……这些地方的泥土造就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著名地标,也成了‘文学的故乡’。”

  【新闻延伸】

  只有离开 

  才能“回归”

  讲座临近尾声时,51中的学生们以提问的方式与阿占进行了互动。继续讲座中的故乡话题,阿占鼓励年轻的学子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故乡是用来‘背叛’的,只有离开故乡之后,你才能看到更宽广的世界。”就像她本人一样,在游历过诸多的“广阔”之后,才主动地选择了“回归”,“千年城市看西安,百年城市看青岛,这里有中国最早的电影院,有中国第一条公路台柳路,沂水路曾是当年的使馆街……回归之后重新审视你的故乡,会发现这是一个让你看不够的地方。”

  在谈及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动力时,阿占坦言,自己也曾思考过“这个很高级的问题”:“我的物欲并不太高,如果只求安身立命的话,现在就可以过得很好;从虚荣和‘慕强’的角度来说,我的作品也进不了文学史,完全可以就此搁笔不写了。我之所以仍在继续书写,就是为了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阿占直言,寻找、记录、传播、感受人间真善美,文字会给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一切便再也不是问题,咬牙坚持就是了。“这个过程就像跑800米,其实每个人在奔跑的过程中都会觉得累,所有的胜利者不过是在最后时刻能够咬牙坚持。”阿占的肺腑之言赢得了学子们的认同,讲座结束后,不少学生追出报告厅请她签名,初一八班的张雅鑫同学还现场绘制了一幅卡通版的人物肖像送给她。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