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贝” 粒粒皆辛苦

鳌山湾畔数万亩扇贝丰收 养殖户最多时一天捕捞上万斤
青岛早报 2023年05月18日 康晓欢

冯保全展示刚打捞的新鲜扇贝。

渔船满载着一笼笼扇贝回到码头。

  眼下正是扇贝收获季。位于鳌山湾畔的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冯家河码头,闪动着许多渔民夫妻忙碌的身影。他们都是当地的扇贝养殖户,每到丰收季节,丈夫一大早驾船出海将上千斤扇贝捕捞上岸后,再和妻子一起在码头上分拣出售。昨日上午,几十条养殖小渔船满载着一笼笼扇贝靠岸。这些扇贝有数万斤,分拣清洗后,有的被运往各大市场,有的现场就被商贩、市民买走。据介绍,鳌山湾冯家河村拥有数万亩海上扇贝养殖区,年产量达百万斤。

  扇贝亩产达万斤

  冯家河村是青岛较为出名的扇贝养殖村,有着几十年的养殖历史,目前养殖面积已经发展到了数万亩。每年进入5月后,冯家河码头上就出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昨天一大早,几十条养殖小渔船开足马力,驶向扇贝养殖区域。行驶约半个小时后,渔民停下船开始捕捞扇贝。随着一笼笼扇贝被从海中提出来,一股鲜咸的味道扑鼻而来。一条条小船相距不远,渔民们互相吆喝着鼓劲,不一会工夫,每条小船的甲板上已经堆满了扇贝笼子。

  “这一笼扇贝重量大约在24斤左右。由于扇贝的生长速度和环境不同,所以每一笼的重量也有差异。”渔民冯洪宗从早上五六点钟出海,已在海上作业了3个多小时。他告诉记者,根据客户需要,有时候一天需要捕捞上千斤,最多时甚至捕捞上万斤。据介绍,目前收获的这批扇贝是去年11月下的苗,经过半年的生长,最大的个头已经和手掌差不多。今年扇贝的平均亩产量预计为8000斤到10000斤。

  捕捞扇贝很辛苦

  记者了解到,冯家河村养殖的扇贝不仅个头大,而且肉质鲜香肥美。

  今年56岁的冯家河村渔民冯保全已经从事扇贝养殖几十年,每年6月、11月播苗,次年春夏之交开始收获。经过数个小时的海上捕捞作业,老冯驾船载着上千斤扇贝返回了码头。为了保鲜,他没有急于将扇贝全部运上岸,而是把其中一部分放在海水里暂时养了起来,等商贩和市民来购买时再打捞。

  老冯蹲在船上,用斧头、小铲子敲打着密密麻麻的扇贝,再一个个装进网兜里,放到海水中冲洗扇贝表面的泥沙及附着物。老冯的妻子分拣完扇贝后,拿起一把小刀,戴上手套,开始剥扇贝肉和扇贝柱。她告诉记者:“鲜扇贝柱一斤能卖到65元,很受游客欢迎。”

  在冯家河码头上,随处可见像老冯夫妻俩这样的“夫妻档”在忙碌着。“养殖扇贝这个活看起来容易,只有真正干起来才知道其中的辛苦。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养殖扇贝一年能赚20万到30万元。”冯保全说。

  扇贝养殖3次分笼

  像冯保全这样的扇贝养殖户,在冯家河村还有许多,每户至少养殖1000笼。按每笼收获扇贝25斤计算,每户的年产量达到上万斤。记者了解到,在冯家河有几个养殖大户,有的养殖面积达到上万亩,养殖数量达到上万笼。

  “扇贝吃起来很鲜美,价格又不贵,多年来已经成为青岛市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海鲜美味。但扇贝的养殖过程非常复杂漫长。”说起养殖扇贝的辛苦,老冯笑着介绍,每年6月、11月播苗,把扇贝苗装在笼子里,放入养殖区海域。等到次年春天,扇贝苗长大一点后,需要把扇贝笼捞上来,一笼分成两三笼,再放回海里。再过两三个月后再捞上来,这时候扇贝的直径已经长到2至3厘米,渔民需要把笼子里死掉的扇贝拣出来,清理扇贝外皮上长的牡蛎苗,然后分好笼,再放回海里养。到了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扇贝就能捕捞了。  

  / 相关链接 /

  红扇贝是青岛特产

  青岛养殖扇贝历史悠久、技术领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此后短短5年,在中国北方海域形成海湾扇贝养殖新产业,掀起中国第三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

  近年来,多家海洋科研单位在扇贝苗种培育、病害防治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培育出大量新品种,研究成功扇贝春苗培育、深水筏式养殖等产业化技术。

  在岛城市场上销售的扇贝虽然模样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在品种上有较大差别。

  青岛市场上的扇贝主要有海湾扇贝、栉孔扇贝以及虾夷扇贝(夏威夷贝)3个品种。其中,海湾扇贝的贝壳为褐色,扇贝肉水分较大,口感好。栉孔扇贝也被称为青岛扇贝,贝壳为红色,是青岛海域特产。加工扇贝干货多用栉孔扇贝,主要是因为其水分相对较少。虾夷扇贝个头比较大,贝壳为白色,在市场上数量较少。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