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铸“剑”是一生荣耀

青岛军休干部王连绅保家卫国43年 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
青岛早报 2023年04月07日 陈勇 游潇 刘朋朋

王连绅展示他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

  他,当年胶南一中的“学霸”级人物,20岁那年奔赴军营;他,走遍大漠湖海,历经17年为国铸“剑”;他,一身戎装,43年无怨无悔传佳话。近日,早报记者走进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采访了82岁的军休干部王连绅,倾听了老人的红色故事。

  差一点成为钱伟长的学生

  王连绅老人身高1.8米,虽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豪迈气质。记者拜访王连绅老人时,他刚在军休中心挥毫写下“长城”两个大字,字体苍劲洒脱,一旁的众多书法爱好者连连称赞。

  “当年,我差点成为钱伟长的学生。”王连绅老人笑呵呵地说。一段令人敬佩的传奇往事,伴随着他的讲述随之呈现。

  王连绅在胶南一中上学期间,每次考试所有科目都能拿到5分,也是当时的最高分。至今,在胶南一中的杰出校友名录中,还有关于王连绅的照片和简介。“按照现在的说法,我是一名‘学霸’。从家里到学校有3里地,我就在上学的路上背大段古文、英文单词和课文。那时候,晚上学习还是用煤油灯,我的鼻子经常被熏黑。”王连绅说。

  1961年,在高考前王连绅拿到了清华大学数学力学专业的保送生资格,可是他却选择了海军航空大学。“1961年6月份,学校组织体检,经过体检和政审,最后选中了3个人,其中就有我。”王连绅老人自豪地说,他被海军航空大学选上了。“我在家里排行老三,一心只想报效国家,在家人的支持下,我最终选择了去军校上学。我也成为家里第一个参军的人。”王连绅说。

  时隔多年后,原清华大学数学力学专家钱伟长到海军某基地视察时,接见了王连绅,“当年我差点到清华大学成为您的学生,后来我来到军校学习。”王连绅向钱伟长汇报说,钱伟长鼓励他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继续前行。

  他要为国铸“倚天长剑”

  王连绅当时学习的是发动机专业,这是当时国家急需的尖刀专业,他所在的是工程师班。“为了能够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我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

  除了专业课程,王连绅还喜欢文学、体育,在大学里他学到了本领,练就了健康的体魄,这也为他后来在多种极端条件下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年参军时,我一米八的大个子,体重才94斤,在军校里经过高强度学习和体能训练,学校的伙食也不错,我体重增加到120斤,回家后,连老娘都不敢认我了。”王连绅笑着说。

  “为了打造我们国家的‘倚天长剑’,大批知识青年响应祖国号召加入到了研发大军,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这是我一生的荣耀。”谈及此事,王连绅老人语调一顿,沉浸在对往昔的追忆中。

  作为专业人才,王连绅先后被任命为某部参谋长、部队长、总工程师,全程负责国家某项重大技术测试工作。从此,他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了掌握一手资料,他走遍了与该项技术研发有关的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还记得去一个工厂,出发前厂方要求我们带着猪板油去,等我们过去才发现那里的条件异常艰苦,荒无人烟,设计人员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窝窝头和猪板油炒的咸菜,所谓的工厂就是一个简陋的车间,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相当艰苦。”

  长年的奔波、艰苦的生活条件和不规律的作息,让王连绅的体重降到了100斤,但他始终精神饱满,“当时我们没有资料和经验,也不可能向其他国家学习,只能自力更生,只能艰苦奋斗,我们必须快马加鞭,掉点肉算什么,就算是流血牺牲,我也在所不惜。”王连绅说。

  试验成功他泪流满面

  担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参与国家重大技术研制的17年中,王连绅没有向身边任何人讲述自己的工作情况。“作为军人,就要服从命令,就要舍身为国,这是军人的血性,更是天职。”

  “担任要职的那些年,我常年不能回家,但我只能舍小家顾大家,这是我亏欠他们的地方。”王连绅老人说。自古忠孝两难全,一寸丹心图报国。王连绅和战友们终于见证了试验成功的那一刻: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倚天长剑”。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一刻,王连绅吟唱着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一刻,17年来的所有艰苦和努力,化成一行行热泪流淌在他的脸上。“那一刻,我知道这一辈子没白活,值了。”王连绅说到此处格外激动。“历尽千帆过境,归来仍是少年。”这样的豪气和胆气让人敬佩。

  在王连绅的带领下,某部顺利完成了试验后续工作,为装备部队提供了前提条件。王连绅也因此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给他颁发了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退休归来热心公益事业

  王连绅老人多才多艺,在上初三时就曾经在青岛《海鸥》杂志上发表过诗歌。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虽然学习的是理科,但他的文学素养极高,经典名句张口即来。有一次到西安灞桥,他随口吟出了李白写的“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让在场的西安朋友纷纷称赞。如今他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的“才子”,不光是书法造诣炉火纯青,他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科普小文章。

  在保家卫国43年后,王连绅退休回到青岛,脱下军装奉献社会。他热心公益事业,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经常见到他的身影,在这里再展军人风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我们的军队越来越强大,回想起当年的从军经历,我备感自豪。作为一名军休干部,我将继续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我入党54年,我将牢记党员身份坚定理想信念,退休不褪色,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光添彩,发挥余热。”王连绅说。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游潇 刘朋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