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4月6日讯 这些年,李先生(化名)一家经历了太多磨难,父母都有残疾,儿子在一岁半时查出肾病,正值壮年的他两年前又突然查出白血病,本就拮据的生活变得更加窘迫。幸运的是,经过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青岛妇儿医院城阳院区)血液科的治疗,这一家人终于迎来了好消息,李先生身体各项指标已逐渐好转,病情得到控制,这个家庭又有了希望。
患白血病两年饱受折磨
“江医生,我来给您送锦旗了,多谢您救活了我!”46岁的李先生拿着一面写着“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锦旗,心怀感激地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青岛妇儿医院城阳院区)名医堂,送给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教授。短短几个月,从病危卧床到生活自理,李先生的身体状况有了180度大转变,这甚至让向来能记住每一位患者病情的江倩教授一时没反应过来。
原来,两年前李先生被诊断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22年8月,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因“意识障碍、休克、消化道出血、右下肢静脉血栓、双侧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在当地医院住院。虽然给予了对症治疗,但病情持续恶化,一时联系不到有收治能力的医院,这个家庭深陷泥潭。
顶尖专家送来生的希望
这两年,李先生经受了太多病痛的折磨。从身体不适、反复发烧、持续乏力,到抽骨髓时钻心疼痛,躺在病床上两只手一起打点滴,一打就是好几个小时,再到体重下降,短短一个月从健步如飞到弱不禁风……他感到深深的绝望,一度甚至想放弃治疗。可父母因残疾劳动能力受限,儿子又有肾病,如果他放弃,年老的父母怎么办?年幼的孩子怎么办?
听说国内顶尖的血液科专家江倩教授在青岛坐诊,李先生的家人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她。江倩教授长期从事各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很多血液病病人将她当成求医路上的“最后一站”,并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江倩听完家属介绍,仔细翻阅病历资料,望着满脸渴望的家属,坚定地说,“把患者带来吧,我们收他。”
当天,江教授没来得及吃午饭就匆匆赶到急诊科收治李先生,当时他躺在病床上已经意识不清,病情十分危重。江教授进行了细致查体后嘱咐家属抓紧办理住院,就这样患者住进了血液科病房。
“国家队”制定治疗方案
入院后,急症抽血化验、上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每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经完善检查,患者存在重度贫血、血小板低、意识障碍、休克、消化道出血、右下肢静脉血栓、双侧大量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综合评估属于危急重症,即刻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与患者家属并没有放弃,在江倩教授的指导下,血液科的医师们通过专业救治,让李先生逐渐恢复了意识,但他仍有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7.8℃至38.2℃,并发消化道出血,血液科团队随后为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由于患者的复杂情况,江倩教授先后三次组织线下和线上多学科联合会诊,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李玉慧教授、消化内科王智峰教授、胸外科专家陈修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余兵教授等多位专家,共同讨论制定了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经过“国家队”同质化治疗后,李先生的情况好转了,体温逐渐改善,胸腔积液慢慢变少,得以顺利出院。经过近半年的定期复诊,他的血象比之前明显好转,基因检测指标好转,慢慢地可以试着坐轮椅、站起来锻炼、慢慢行走,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就这样,一位曾被宣布为“终末期”的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青岛妇儿医院城阳院区)血液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救治下重新活了过来。病房里,李先生一家人跟江倩教授诉说着这些年的不易和现在的喜悦,全家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向全体医护人员赠送了锦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青岛妇儿医院城阳院区)血液科,像李先生一样处于绝望边缘的病人不在少数,全体医护人员用“国家队”同质化诊疗方案为一位又一位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通讯员 毕乙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