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用文字为青岛刷屏

青岛早报 2023年03月30日 周洁

【作家简介】 王溱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已发表作品 400余万字。曾开设多个专栏,获过多种奖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多篇。出版散文、随笔、小说作品集多部。多篇小说、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阅读材料及试卷。

  近来,乘着旅发大会的东风,有关青岛的影像频频刷屏,它可以是绚烂夺目的灯光秀,也可以是沿海一线的旖旎风光,但更为令人动容的则是这座城市里的一人一事,“人间烟火寻常色,最是挂怀凡人心。”前不久,青岛作家王溱出版了散文集《今事往事》,收录了作者2016年至2020年间所写散文共计69篇,文中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摹了城中景、城中事与城中人,用他所专长的文字为青岛刷屏。

  “爆款”文章结集成册

  散文集《今事往事》是一本选集,也是王溱的第11本作品集。作品全部是已发表的作品,近一半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深圳特区报》等报刊,其余的则发表在本市各大媒体上。

  朴实的文风是作者的鲜明特点。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意外的情节,更没有抽象的论述,就事论事,就人论人。无夸张,无渲染,犹如事实的影印,一眼就被认出,充满生活气息。所以读来亲切、可信,作品中的人和事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身边。王溱坦言,关注小人物、日常小细节,是贯穿整个作品集的主题。多篇作品反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所谓的“琐事”“小事”,人物也是普普通通的大杂院邻居,所涉的情节也大都是家长里短。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人和事,折射出时代的面貌和人生的足迹,读来令人心生感慨。

  将这些文字归为“爆款”,并非夸大其词,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王溱的文字是日常阅读中经常能够“偶遇”的精彩。选集中的部分作品不仅频频出现在各大公号的人气榜上,还有部分作品,如《马克吐温和他的红房子》《小人书,时代记忆的图画》《一座城市和一群文学大师》等,被中国作家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站和《读者》《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更有部分作品,如《过年新衣》《满树槐花飘香来》《五月槐花香》等被编入中小学教材阅读参考资料和考试模拟试卷考题。其中《青岛的色彩》在《人民日报》刊发后几近刷屏,并登上人民日报网站当天好稿首要位置。王溱在文中写道:“青岛、黄岛、红岛,冥冥中似乎早有安排。三种主打色彩连接在一起,象征着蓬勃、和谐、向上、红火。大青岛在书写着前所未有的新篇章。”青岛的色彩不止于此,在他的笔下,蓝色是海洋与科技的气息,白色是以家电为核心的品牌企业的代称……王溱视野内的并非具象的春之色彩,而是一座城市发展前行的步履的色彩。文中,王溱刻意删除了青岛自然的山光海色,也摒弃掉了众人皆知的青岛故事,专写城市的人文“大美”和当下变迁,将青岛当下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脉动融入其中。

  做家乡的义务宣传员

  翻阅《今事往事》这部作品集,可以发现,王溱的书写侧重于传统文化与家乡情结。从2014年至今,他曾八年于春节期间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有关“过年”的散文,也算创下了一个小小的纪录。这些文章中有书写青岛王哥庄大馒头、即墨白鳞鱼等民俗民风的,也有写过年串门、穿新衣和放鞭炮等传统习俗的。这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在他的笔下变成了美好生活的场景,不但让读者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更增添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风情燕儿岛》《亮丽多彩的青岛奥帆中心》《古城新姿》《一座以文学作品命名的博物馆》《话崂山》《特别的八大关》《千古大观琅琊台》等,这些文章看题目就知道跟青岛有关。此外,在他的笔下,对青岛这座城市过往的人和事也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如《远逝的大院亲情》《手腕上春秋》《邻家的小叔》《泥板大哥》《李爷和大槐树》以及作者回忆母亲的《母亲的大院》,都是对日常生活及其遭遇的酸甜苦辣、无奈与叹息的翔实描述,现实感油然而生。

  王溱坦言,“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青岛有着太多的美好,太多的好东西需要让别人知道,所以写起家乡来,下笔如有神,写崂山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写青岛的志愿服务,写八大关的建筑和历史风云……家乡的一山一水都会让我感觉骄傲,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自发的情感使然。”有人通过王溱的书写慰藉了思乡之苦,有人通过他的文字被这一山海之城所吸引,王溱告诉记者,自己刊发的文章经常会收到充满温情的反馈,“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辗转找到我的联系方式,告诉我这些文字温暖了海外游子的心;还有不认识的陌生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他为曾经在这个城市生活、打拼过而深感骄傲;还有更多的人希望有机会来到我笔下的这个城市走走看看”“宣传家乡青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写作的原动力。”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