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影片《竹蜻蜓》海报。出品方供图
近日,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宝珠和冯秀彬担任编剧、导演的纪录电影《竹蜻蜓》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进行了四轮全球播映,此前,该片还曾入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影片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级舞蹈表演专业的女孩为拍摄对象,采用黑白与彩色、访谈与风格化的舞蹈段落之间的变换,在充满感情的镜头之中勾勒出一片群像:她们的汗水、舞台下的伤痛、与父母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梦想、坚持下去的力量。
从宣传片到纪录电影
纪录影片《竹蜻蜓》由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担任制片人;司徒兆敦和芦苇担任顾问;副院长董占军担任总策划;唐家路担任总监制;顾群业和吴向阳担任策划;服装学院尹珂、郭贝若、娄晓艺担任舞蹈指导。影片于2018年开机拍摄,历时四年完成。
张宝珠与学院教师冯秀彬一起创作的这一纪录电影《竹蜻蜓》,最初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在学校观看元旦演出,“那是学院2015级舞蹈表演班同学们带来的精彩表演,但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他们在舞台上靓丽的形象以及曼妙的舞姿。他们是谁?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学艺历程?带着这样的疑惑与追问,我们开始用影像进行了拍摄记录,历时四年创作了纪录电影《竹蜻蜓》。”创作过程中,两人在不断地调整创作方向,“最一开始只是想做一个宣传片,但是有一次,我们做了一天的访谈,16位学员平时都很热闹,但当秀彬老师和我一块用镜头对准每一个个体的时候,突然发现每个人都对我们打开了长达20多年学艺的心路历程,我们特别感动。他们从四五岁开始学舞蹈,差不多12岁进艺校,会有五年时间要封闭训练,他们忍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孤独,身心承受着很大压力。”回忆起当时的素材累积,张宝珠老师动情地表示:“有个学生叫刘怡卉,家住淄博,学校在烟台,因为是单亲家庭,母亲要挣钱养家,没有时间去送她上学,所以每一次,这个12岁的小姑娘都是独自一人,坐上八个小时绿皮火车去烟台。因为害怕,不敢和人说话,包括放假回家,在火车上不吃不喝不睡觉,特别孤独。每个人就像这样,把他们20多年的经历,无论是疼痛、家庭,还是生活,与我们掏心掏肺地分享。所以当时我和秀彬老师就达成了共识,这么好的故事,这么好的灵魂,我们做不出一个片子的话,以后就别搞影视了。”
“关注生命 凝视灵魂”
2019年,在2015级舞蹈班学员毕业时,《竹蜻蜓》曾经剪辑出了一个90分钟的版本,“当时这个版本也寄给了业界大咖司徒兆敦老师,老师看过之后就说你们要持续拍,不能到这里就结束了,包括他们毕业之后几年的状态都要记录。”这也为《竹蜻蜓》后续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同时也契合着两位影视工作者的创作理念,“2013年,我在央美的研究生毕业创作入围了FIRST影展,在这个影展上遇到了《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老师,他送了我八个字,‘关注生命,凝视灵魂’,我认为这几个字对我和秀彬老师的影响比较大。”张宝珠告诉记者。
影片的尾声,两位创作者选取了孩子们在舞者的雕像前放飞竹蜻蜓的意象,而这恰也是片名《竹蜻蜓》的来历,“在舞蹈学员们毕业的一两年之后,我们再去拍摄他们的一个现状,并呈现出与当时采访画面的对比,二者叠加在一起,是否如愿,亦或变更舞蹈人生的轨迹?不论是瞬时飞得很高,还是跌落至地面,我觉得这都是一个与过去自己和解的过程,甚至是来反照自身。舞蹈到底是什么?一辈子学跳舞到底值不值?与过去的自己在那一刻重叠了,就像回顾自己这一段舞蹈经历,也使得整个片子在空间性上、时间性上更为丰富。”
对于张宝珠和冯秀彬而言,纪录影片已经拍摄完成,但是有关舞蹈人生的记录并未结束,影视创作的探讨也在继续。张宝珠表示,纪录影片《竹蜻蜓》还有着另外一重意义,也更为契合二人的教师身份:通过课堂的教学延伸,将舞蹈表演、影视摄制、后期制作等相关课程进行联动,形成了影视创作的层层递进,构建以作品(创作成果)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扎根于青岛的影视创作基地,充分利用青岛影视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而这也将成为二人后续搭档合作的努力方向。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