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

2023年我市将深入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 高水平建设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
青岛早报 2022年12月30日 王彤 刘世杰

国信海洋牧场。国信供图

  要干啥

  报告摘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青岛市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带动,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等“五个中心”,努力在经略海洋中走在前列。推动海洋船舶与工程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渔业等重点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加快总投资2000亿元的90个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一期建设

  支持崂山实验室入轨运行,加快实施“透明海洋”等大科学计划。推动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三大国家深海平台建设加快突破。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加快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一期建设。支持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自然资源部、中科院等下属驻青涉海科研院所开展创新研究,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高水平建设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

  支持北海造船提升绿色动力船舶设计建造能力,实现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竣工。深入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推进抗肿瘤等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高水平建设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支持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发展。

  ●加快董家口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6个项目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加快董家口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6个项目建设,实现原油商业储备库三期、山东液化天然气(LNG)三期码头和前湾港区自动化码头三期等项目竣工。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开工建设董家口至沂水铁路、董家口至梁山高速(沈海高速至新泰段)。推动青岛港作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实施。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积极开展中转集拼业务,发展船舶交易、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

  怎么干

  专家解读

  借势双循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委党校青岛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毛振鹏

  市委党校青岛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毛振鹏建议,为进一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市应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带动,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毛振鹏认为,应面向国际国内双循环整合优质资源,建设更具国际视野的全球海洋经济要素集聚中心。借鉴上海、新加坡经验,深化投资、贸易领域改革,面向国际国内双循环整合优质海洋资源要素,打造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的门户。三条具体建议是:一是发挥上合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联动优势,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国家监管和税收待遇等方面给予外资以法律上和实质上的同等待遇,吸引全球海洋经济要素由青岛登陆进入国内市场。二是对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的最新变化,梳理海洋产业头部企业名单,进行精准招商。三是抢抓RCEP机遇,推动海洋实体经济与自由贸易发展。RCEP在国际海运与贸易方面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我市应抢抓机遇,吸引欧美、亚太企业投资港口建设与运营。

  毛振鹏建议,以“双招双引”推动海洋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全球海洋产业发展高地。激发航运物流、海工装备与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链式效应,引进一批高端核心配套与关键支撑项目,打造1—2个世界级知名产业集群。四条具体措施是:一是以远洋运输和航运服务重点做强航运全产业链。通过争取国际中转集拼、集装箱捎带等政策拓展业务范围,引进集装箱干线船运公司,结合新区海洋产业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涉海企业落户新区,形成“长链条、大配套”的港航产业体系。二是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契机,引进欧洲航运保险公司,提供船运业务保险服务,为国内金融企业开展航运担保、融资租赁等业务提供保险保障,打造航运全产业链。三是海洋船舶工业重点发展LNG运输船、科考船、极地破冰船大型集装箱船等新型船舶建造,开展集群化和产业链招商,逐步提升海工产业链的本地协作配套能力,壮大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四是超前谋划开发海洋矿物、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与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海洋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干成啥

  代表委员说

  大力挖掘、培养、支持跨界复合型海洋人才

  市政协委员 郑轶

  “从全国2021年海洋经济增速看,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8.7%、30.5%和16.4%,青岛市以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材料制造等为主的相关海洋新兴产业增速达到23%左右,显著高于传统海洋产业增速。”市政协委员郑轶说。

  “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才能更好地培育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生产生活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两张皮’问题。青岛集聚了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三分之一的海洋领域院士,但涉海科研人员80%以上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且大多集中在海洋基础研究领域,从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信息技术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不足20%。”郑轶认为,青岛应大力挖掘、培养、支持跨界复合型海洋人才,依靠复合型人才从根本上破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难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跨界复合型人才是指兼具专业技术型人才特质和对海洋新兴产业有着战略眼光的管理型人才特质的复合型人才,通俗地讲就是兼具科学家和企业家特质的复合型人才。此类复合型人才能够成为技术与资本之间的桥梁和催化剂,既是降低资本投资风险的过滤器,又是高价值技术进入快速产业化通道的指南针,通过促进技术和资本的融合,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郑轶介绍。

  “具体来说,一是持续完善涉海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在现有的人才政策基础上,有针对性加大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培养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专门人才库,在市级层面指定部门统筹复合型海洋人才评测工作,为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建立渠道;二是在青岛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设置“海洋新兴产业”赛道,扩大覆盖面,加大选拔和支持力度,遴选一批深耕海洋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跨界复合型海洋人才给予投资支持;三是在现有涉海领域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创业者)建档跟踪成长,对其选定的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投资项目采用‘拨改投’的方式予以支持。”郑轶说。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王彤 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