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里来了一群“大学生”

山东省首批公费农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青农大学子讲述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青岛早报 2022年12月12日 孙启孟

周靖博

王德豪

安慧玥

牟欣欣

陈子怡

  12月9日周末的晚上,在菏泽东明县农业农村局的职工宿舍里,安慧玥刚和700多公里外威海家中的父母视频通话完,她已经5个月没回家了。安慧玥又打开了好几天没登录的班级微信群,看到已经很久没有同学在群里说话了,大家应该都是和她一样,平日里忙工作,根本没时间上网吧。

  这个群是青岛农业大学2018级农学院的群,群里的32个人有着一样的身份——公费农科生。按照当年报考大学时的定向培养协议约定,他们今年6月底从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省内各地的基层农业部门相关岗位,拥有当地事业编制,并且至少要在基层工作5年,服务乡村振兴。他们带着先进的农业科技、年轻的活力和满腔的热血,去解决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

  求稳定报考公费农科生

  时间回到2018年夏天。家住东营市区的周靖博高考成绩达到552分,超过“一本线”30多分,选个自己理想的大学没问题。“我喜欢数学,开始想报个数学专业好的高校,未来再考个研究生。”周靖博说,但是父母却建议他报考公费农科生。“父母并没有勉强我,只是建议。我听了后觉得也不错,就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周靖博说,他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教师,在当地来说都算是“体制内”的人,所以对孩子的期望也是能有份“稳定”的工作。而周靖博也觉得,将来能有份像父母这样的工作也不错。于是,毕业就能拥有“事业编”的公费农科生成了他的首选。

  家在潍坊市寒亭区的陈子怡从小就喜欢农业,用她的话说“喜欢观察植物的生长”,高考时原本就计划上个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爸爸看到省里发布的公费农科生招生信息,我们全家都很高兴,觉得这样一来,我毕业就能有稳定的工作。”陈子怡说,做工程的父亲从小就教她长大后要报效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所以对自己来说,报考公费农科生也是很理想的选择,但因为高考成绩稍差几分,她没能被自己的第一志愿地点潍坊录取,而是被调剂到了菏泽市。

  青岛胶州市胶东镇的牟欣欣则相对比较幸运,她报名潍坊市农业部门,最终顺利录取,分配到潍坊市寒亭区。“最想选的肯定是青岛,但是我高考那年青岛没有公费农科生招收名额,所以第一志愿选择了潍坊。”牟欣欣告诉记者,她家到潍坊的距离很近,而且她的姥姥家就在潍坊,感觉到了潍坊有奔头。“当时是班主任建议我报考公费农科生的,家里人建议我报考公费师范生,但是我对当老师不是太感兴趣。正巧有了这个机会,说给父母听,他们也支持。”牟欣欣说。

  另一名青岛小伙王德豪则是经过了内心的挣扎,“我高考时想报考普通专业,学习海洋或科技方面的专业,因为我从小就有当科学家的梦想。”王德豪家在即墨区田横镇,父母都在当地一家工厂打工,爷爷是农民,从小他跟着爷爷种地,也算熟悉农业。“父母希望我以后能有个稳定的工作,成为‘体制内’的人,他们觉得那样更有安全感。”王德豪是个很直爽的小伙,他告诉记者,他高考前两年,家里有两个远亲表哥大学毕业,一个考上了当地的公务员,一个一直为找工作发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德豪权衡再三,最终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稳定”。

  安慧玥则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她认为自己是个女孩子,生活“稳定”是第一位的,她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只是因为分数稍低,最想去的威海、烟台都没成,最后被录取到离家700多公里的菏泽了。”安慧玥说,虽然有些意外,也有些担心,但在父母的鼓励下,她迈出了这人生的第一步。

  是因为分数稍低,最想去的威海、烟台都没成,最后被录取到离家700多公里的菏泽了。”安慧玥说,虽然有些意外,也有些担心,但在父母的鼓励下,她迈出了这人生的第一步。

  没进大学门已找好事业编工作

  2018年,山东省首次推出公费农科生计划,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鲁东大学、聊城大学等4所高校承担起培养任务,招生专业包括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凡热爱“三农”事业,毕业后志愿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备普通高考报考条件的山东高中阶段学校学籍毕业生,均可报考公费农科生。录取工作完成后,被录取为公费农科生的考生收到培养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后,在报到入学前需与定向就业县(市、区)有关部门签订公费教育协议书。

  “简单地说,这份公费教育协议的内容就是,我们大学毕业后要去当地基层农业部门工作至少5年,和当地政府农业部门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而大学4年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全免,每年还给我们发放4000元的生活补助。”陈子怡说,她在到青岛农业大学报到前,先到菏泽签下了公费教育协议书。

  据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公费农科生的入学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的学生,平均高出30分。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都很好,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的比例较高,且多名学生获奖。

  公费农科生的大学生活深受同专业的非公费农科生羡慕。“我们还没进大学门就已经找好了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不用费心准备考研,不用四处参加招聘会投简历。”周靖博说,他们班32个人,大学期间除了专业学习,关注最多的就是未来要去的地方。很多人都关注了当地的政府微信公众号,提前上网了解当地的农业情况。

  因为学的是农业专业,未来要到基层工作,所以公费农科生们在大学期间,就将自己的未来定义为“新时代下乡知识青年”。“我爷爷那一代人经历了知青们‘上山下乡’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也要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王德豪说,爷爷给他讲过知青下乡的故事,他们村里来过知青,在当时都是有文化的人。爷爷说,有了文化种地更科学。

  “学好农业技术,将来帮助农民们种地,和他们一起在田地里劳作。”在未到工作岗位前,这些大学生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地里工作的确很累,之前没干过农活,所以不知道农民种地的辛苦。”安慧玥说,她大四在省农科院实习期间,跟着导师去田里掰玉米,才切实体会到农民的辛苦,掰玉米不仅累,玉米叶子蹭到身上还会引起过敏瘙痒。

  对于去基层工作,陈子怡已经做好准备。通过在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的4年学习实践,她已对基层农业工作有所了解。“比如说育种课,不只有理论课,还有实践课,我们会去田地里给一些作物授粉。”陈子怡给记者举例说明:“给小麦授粉只能在正午最热的时候。因为小麦其他时间是不开花的,只有中午时才会吐出花药,我们会用小镊子把花药摘掉,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给雄蕊授粉。”

  把所学知识真正服务到农民身上

  “我们年轻,乡镇一级的基层很缺少年轻人,所以我们就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王德豪说,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对他很上心,也很照顾,这让他有很大的工作动力。和淳朴的村民打交道,他感觉很舒服,也让他真真切切地了解到了农村的现状。

  和王德豪一样,周靖博、牟欣欣等班里半数学生,目前都暂时在基层的行政、党政等部门轮岗。“其实也没和农业分家,我目前负责文化和旅游方面工作比较多。虽然我们镇是农业大镇,但旅游业也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周靖博说,他所在的东营区龙居镇是黄河入海前最后一个90度拐弯处,形成的沙质土地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以西瓜、小麦、玉米、桃子、香梨、桑葚为主。

  去菏泽的两名女生安慧玥和陈子怡都被分配到了农业相关岗位上。“我在菏泽东明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多数也从事文字材料工作,就是各类农业相关的信息汇报等。”安慧玥说,这和她想象中在田地里指导农民种地不同。上学期间,安慧玥就了解到东明县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等,为此,她还专门在实验室里研究了小麦和玉米根系、土壤微生物等课题,可以说有着比较充足的理论知识。但真正在工作中接触才发现,和农民相比,她的实践经验远远不够。

  “11月21日至24日,我们农技推广人员对全县小麦苗情进行了调查,并就当前苗情提出意见建议,抓好小麦冬前管理,打好夏粮丰产基础。”这是安慧玥在一份工作材料里记录的信息。几个月的工作让她有了不少感悟:小到一根麦苗的破土而出、一名困难群众的幸福笑脸,大到一个新经济链条的形成、一套当地发展制度的建立,其中的意义都是可感知、可触摸甚至可量化的。

  陈子怡被分配到菏泽郓城县随官屯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做农业相关统计工作。“现在地里的小麦已经长出4片叶了,长势旺盛。”陈子怡说,做统计工作需要到地头调研,因为储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她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她说,作为公费农科生,就是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地服务到农民身上。无论是做科普、做宣传,还是组织农民培训,或者到田间地头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生产,都是工作的一部分。

  父母买房支持儿子“扎根”

  记者采访的这几名公费农科生,除了周靖博是在自己的家乡工作外,其余4人都是在异地工作。而他们这一代00后年轻人,也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大学刚毕业,异地工作,这难免让人有些担忧,尤其是像安慧玥、陈子怡这样离家较远的女生。

  “经过几个月,已经熟悉了岗位工作,没有刚来时的孤独感了。身边的同事大都是我父母辈的人,对我也很关心照顾。”说起在异地的生活,安慧玥稍显失落,她说,和其他同学相比,她这里的条件要艰苦一些,因为单位位于县城郊区,周边商业很少,单位没有食堂,需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这几个月自己学会了做饭,并且找到了做饭的乐趣。“刚来的时候,饮食确实不太适应。这里的主食以馒头为主,少有米饭,而且我在威海家里是吃海鲜长大的,菏泽以肉食为主,我有些不太适应。”安慧玥说,另外就是和当地人交流时,如果对方说当地方言,语速稍快一些,她听起来就有些费劲。“过段时间应该会更好,慢慢就适应了。”安慧玥告诉记者,她经过单位允许,报考了母校青岛农业大学的在职研究生,晚上多数时间要上网课或者学习,这也让她的生活充实起来。

  “现在唯一就是想妈妈,来这里5个月,因为疫情防控,一直没回家,这也是时间最长一次没见妈妈了。以前上学的时候,青岛离威海近,基本隔两周就能回家一次,现在就期待春节时能回家了。”安慧玥说,对未来她还没有更多打算。“现在单位同事纷纷给我介绍对象,也许未来遇上合适的人,就在这里安家了。”安慧玥笑着说。

  “我觉得我爸妈做得很绝,基本就是要把我赶出家门了!”王德豪开玩笑说,他的父母对他很关心,在他上大学期间,就瞒着他在莒县买了一套房子。今年8月底,王德豪准备去莒县单位报到时,父亲才拿出钥匙告诉他,去了后先装修房子吧。“这代表他们支持我安心留在莒县工作,我很理解。”王德豪说,这几个月,他的休息时间都在忙装修,争取早日把房子装好,父母也能多来住几天。

  “同事们都非常好,感觉在基层工作很温暖,接触到的人也很朴实。单位有宿舍和食堂,还有比别的同学幸运的是,我所在的郓城县共有16名和我一样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的同学,分配到不同的镇里,大家遇上问题,也能互相帮忙。”陈子怡说,自己目前有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她经过单位允许,也报考了母校的在职研究生。

  / 幕后 /

  周末,沉寂许久的班级群里热闹起来,忙了一星期的同学们显得轻松了一些。

  “大家都在忙什么?很想大家。”安慧玥在群里发了一句话。“还没下班呢,还有一堆材料没处理完。”“刚到工作单位报到一周,正在电脑前看资料,熟悉单位各方面情况。”“刚和同事出去吃饭回来,我也想大家了!”“在床上躺着不想动,今天下乡看小麦生长情况,累坏了。”……群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复着。

  “别看我离家近,我这几个月也很少有时间回家,多数时间都是住在单位宿舍里,还被抽调参加闭环防疫工作近1个月。”作为班长,周靖博在微信群里发言安慰着想家的同学们。

  “我喜欢上这里的煎饼卷大葱了,再放点咸菜,真香啊!在青岛的家里吃不到这些。等疫情过去,欢迎同学们抽空来支持我们莒县库山乡的旅游业和餐饮业。”王德豪在群里发言。

  “来东营,我带你们看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的壮美风景。”周靖博说。

  “黄河先经过我们这里,我是你的上游,我没事就去黄河边溜达散步。”安慧玥说。

  “明年开始,陆续还会有学弟学妹们来,到时候我们就热闹了。”“我来这里,3个月没玩‘剧本杀’了,乡镇里没有,好像县城也没有。等腾出空来,我可以开发一下。”“我已经3个月没吃席了,瘦了10多斤。我想学校门口的饭店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你们发现没,上学时不好好上课,现在应用起来很吃力,在同事面前很尴尬。”……夜已深,但群里更热闹了。身处不同地市的同学们毫无保留地说着心里话,屏幕前,一张张年轻的脸孔上充满对未来的期待。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