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网格员 “格格”暖人心

市军休服务中心评选“十佳网格员” 他们用实际行动擦亮“荣军敬老”服务品牌
青岛早报 2022年10月14日 宋振涛

赵炳山(右)把军休干部当成自己的亲人。

王森(右)在军休工作岗位上干了36年。

宗文红(左)与军休干部结下深厚情谊。

全兆谦用心用情为军休干部服务。

  他们政策精通,业务精湛,为军休干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他们践行宗旨、拼搏奉献,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写下生动注脚……他们,就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的网格员,以实际行动不断擦亮“荣军敬老”服务品牌。为深化“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近日,市军休服务中心开展“十佳网格员”评选活动,一起来听听这些平凡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故事。

  赵炳山

  小网格也能成就大事业

  同事和老干部都喜欢叫赵炳山“山子”。从事军休服务工作37个年头,赵炳山深知网格虽小,却承载着网格内每个军休干部的需求和期盼。要想照顾到方方面面、家家户户并不容易,尤其是随着军休的体制改革、移交安置任务的加重,每个人网格内的军休干部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于是,他想到了发挥军休干部骨干的作用,并且将网格内的军休干部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将高龄独居的军休干部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加强联系。

  一直以来,赵炳山都是把军休干部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军休干部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心去做。他的网格内有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军休干部张老,出门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照护张老的老伴心力交瘁。赵炳山知道这个情况后,多方联系,为张老申请到了防走失的黄手环,从那之后张老再也没有走失过。事后张老的家人还写来了感谢信。

  从成为网格员那天起,义不容辞地为休干做好服务就是赵炳山的宗旨,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他的信念。军休干部王老家住黄台路,去年中秋时,单位给军休干部发放慰问品,王老那时已82岁高龄,行动不便。为了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老人身边,赵炳山决定给老人送货上门。其实,赵炳山自己也快60岁了,拎着三四十斤的东西挤公交车,对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于是他叫上踢球受伤的儿子一起,相互扶持扛着慰问品挤上了公交车。当赵炳山出现在王老面前时,老人连声道谢说:“山子你太暖心了,想得这么周到。”

  赵炳山就是这样始终将军休干部的冷暖挂在心上、把军休干部的急难愁盼记在本上,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真心热心的工作态度默默奉献着,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赵炳山说网格员的工作虽然平凡、繁琐,但他非常热爱这份工作。

  王森

  父亲的话激励我前行

  王森在军休工作岗位上干了36年。他经常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帮助军休干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修台灯、换插座、维修小电器、修理门窗等等,虽然这些对王森来说都是些小事,但却解决了军休干部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他也因此被军休干部们亲切地称为“能干小事”的王森。赢得了大家的赞同与认可。老干部们有事愿意对他说,有了家庭矛盾也愿意请他调解。有的老干部还把遗嘱交给他,请他做监督执行人。有一次,一位老军休干部走迷了路,被送到派出所后,忘记了自己儿子的电话,但是却记得王森的电话。警察给他打电话问和迷路的老人是什么关系,王森告诉警察,老人是他服务的军休干部。

  王森说他刚从事军休服务工作的时候,也曾闹过情绪,和父亲的一次长谈,让他的思想有了彻底的改变。王森对父亲说:“整天伺候一帮退休的老人,体现不了我的人生价值。”王森的父亲说:“你的工作往小里说,关系到离退休老干部及其家人的幸福,往大里说,关系到部队的稳定、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安宁。”王森的父亲也是一名军人,住在干休所,父亲告诉他,在工作上只要稍微变换一下角色,你就会更容易与离退休老干部们沟通,也会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会把你当战友家的孩子、当作可以依靠的人。被人需要与认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父亲的一席话,给王森的心灵产生了不小的震动。静下心来,王森意识到自己的确有很多人没有的优势,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心态,会很容易与老干部和家属子女沟通,更有利于工作的展开。后来工作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就这样,王森安心地在军休工作的岗位上干了36年,那次与父亲的对话,一直激励着他前行。

  宗文红

  对待工作心要诚情要真

  二十年兢兢业业的服务,让宗文红与军休干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干部每次见到她,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口一个“小宗”亲切地叫着,拉着她的手说这说那。在军休干部心目中,宗文红永远是他们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小宗”。

  宗文红分管的二分中心包头路支部有56位军休干部和14名遗属,居住非常分散,为了每个月16号的见面会,宗文红每次都会认真准备相关工作和材料,在见面会时积极协助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学习党的大政方针,部署中心工作。一些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军休干部党员无法参加见面会,但又很想了解近况,宗文红就在会后登门上他们家中,把国家大事、中心的工作动态及外面的新鲜事讲给军休干部听。老人们都十分期待“小宗”的到来,早早在家中准备好茶水、果盘,等着她上门来好好拉拉呱、唠唠嗑,还把每月的党费数好,压在玻璃板下等着她来收取。几十位老人家住哪个胡同、哪个楼栋,宗文红都记得清清楚楚。

  军休干部梁老瘫痪在床已经十多年。每个月见面会后,宗文红都要雷打不动地到病床前看望梁老及其家属党阿姨,12年,144个月,没有一次缺席。“小宗”的来访,已经成了党阿姨每个月的期盼,每逢16日的到来,党阿姨就早早地把该做的事提前做完,把党费在信封里装好,静静地等着“小宗”的敲门声。92岁的离休干部侯老和他的老伴郑阿姨与青岛市红十字会签署了两份《山东省遗体捐献登记表》,自愿将遗体无条件地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还写了两份《遗嘱》,特意叫来宗文红和另一位同事当他们的见证人。

  能让网格员作为自己后事的见证人,这充分说明了老人对网格员的信赖。这件事也让宗文红深受感动,在她看来,能为这些老军人服务,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荣幸。宗文红说对待老同志要像对待长辈、父母一样,心要诚、情要真。

  全兆谦

  实干为先 练就服务真本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年的工作,让全兆谦对这句话的认识更加深刻。全兆谦说:“刚到军休工作的时候,我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有过茫然,也有过手忙脚乱。那段时间,我经常会在下班后或在睡觉前总结一天的工作,列出明天的计划。慢慢地,工作越来越有条理,这样的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我认识到好的习惯是需要养成的,这里面需要决心、自律,更需要坚持,好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在全兆谦看来,如何让军休干部感受到网格员的用心用情,是考验工作智慧的事情。“这就好比学习培训,你是喜欢大班制、小班制还是一对一?我想,更多的人会选择个性化服务,都想被重点对待。于是,我开始细心地去掌握所负责支部的每一位军休干部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每次为军休干部服务后,全兆谦都会第一时间记录在服务档案上,随时更新。多年的工作,让全兆谦和支部的军休干部有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全兆谦熟睡中,突然被支部书记的电话铃声惊醒,听到是“老林被救护车送医院了”,全兆谦立刻赶往医院,一直守护在病床前,直到老林的孩子赶到医院。这期间,老林睁开眼嘴里嘟囔着:“老全,救救我。”还好救治及时,林老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一刻,第一次感受到我们不只是服务者,有时候也是一些军休干部的依靠。”全兆谦说。

  上了年纪的全兆谦,感觉到自己工作效率低了、对新的办公设备较难适应,但在他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他通过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来学习、思考、处理手头的工作。全兆谦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硬’主要来源于对政策的掌握程度,所以我要不断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军休干部服务。”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宋振涛

  图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