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居民的小事当大事办

修缮房屋、疏通下水、平整地面……开封路社区党委书记周澄上任7年来用心为居民解难题
青岛早报 2022年07月13日 刘文超

周澄为社区老人送白菜。

周澄(右)和社区同事在疫情防控一线。

  在市北区开平路街道,有这样一位社区书记,自上任以来,便发扬自己“退役不褪色”的军人作风,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努力为居民办实事、做好事。他就是市北区开平路街道开封路社区党委书记周澄。“底数清、情况明、拉得动、打得赢”,他把自己总结出的“12字理念”落实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居民心中实实在在、为民办事的“好书记”。

  转变工作作风 摸排社区情况

  周澄出生于1964年,1982年10月入伍,先后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海军四会比赛第一名,两次荣立三等功,荣获部队各级机关嘉奖20余次,还曾多次获得省市区各级地方政府的表彰和奖项。2009年3月,周澄退出现役,自主择业,现任市北区开平路街道开封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自2015年担任社区书记以来,“多为百姓办实事,多为政府解烦忧”成了周澄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努力做好辖区内的民生工作,让居民群众成为社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27年的军旅生涯,周澄已经习惯了部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作风,初来社区时,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曾有过短暂的不适应。“我在部队那么多年,身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严肃的军人作风,而在社区工作则需要贴近老百姓,要多去和大家沟通、交流,让自己变得更有亲和力。所以那段时间,我常常思考该怎样做好社区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周澄发现,干好社区工作和在部队带好队伍,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但它们之间却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我自己总结的是,需要具备‘科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灵感、园丁的心态、哨兵的双眼’,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工作中讲究方式方法、善于解决问题,像园丁一样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以及拥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周澄说。

  来到开封路社区后,周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排、了解社区情况。“当时一口气开了十几个座谈会,围绕辖区内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

  2015年以来,开封路社区在周澄的带领下先后建立宣传栏14块,占领了社区的宣传阵地;启动了四流南路143号10座筒子楼的拆迁改造工程,解决了20年久拖不决的难题;为四流南路125号等5座老旧楼院解决了长达10年没能解决的集中供暖问题,让400多户居民用上了暖气;拆迁了四流南路127号18号楼,为百姓打造了社区第一个休闲广场;清理了开平路30号海情御园小区东侧的6000平方米建筑垃圾,建成了社区第一条健身路径,安装了14套健身器材、4个乒乓球台、4个棋牌桌,社区居民从此有了自己的步行街、健身街;在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海情御园小区内建立了社区第一个“科普楼院”,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面对这些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周澄告诉记者:“这些事情做起来并不简单,就拿拆迁来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作,每一个流程都需要社区做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社区书记,我的工作就是想各种办法去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解决居民难题

  不改军人本色

  2018年12月10日晚上8点,周澄接到居民来电反映,大沙支路2号院38户居民家中无人居住,自来水水表破裂,导致大量自来水流出,居民家中遭水淹泡。周澄立马赶到现场。他知道,大沙支路2号是年久失修的筒子楼,居住条件差,房屋漏雨,水电设施严重老化,已列入拆迁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正式启动拆迁。周澄查看现场情况后,立即联系自来水管线所与户主,抢修管路,尽量减少居民损失。等到问题解决,周澄返回家中时,已是深夜。

  同样是大沙支路2号,又是一个夜晚,周澄接到居民反映公共厕所堵塞冒溢,无法正常使用,他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原来,由于历史原因,大沙支路2号公厕的下水管道已经封堵,无法正常使用,现在的公厕实际是个旱厕。周澄赶紧联系开平路街道城市治理中心安排协调专业疏通队伍,第二天把旱厕的污物抽净,公共厕所恢复使用。

  “在社区工作中,每天都有社区居民来反映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何才能彻底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难题?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这成了周澄时常考虑的问题。

  来到开封路社区的7年里,周澄牵头协调,先后为四流南路143号维修了楼房下水管道;为开平路39号等4座楼院安装了防盗门100多套,包含对讲电话以及报箱;平整地面10000多平方米;为39个楼座粉刷墙面、修缮屋顶防水、进行落水管改造……“社区虽小,但却承载着一方居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做的点点滴滴,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哪怕为他们解决了很小的一点事情,他们都很感激。”周澄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我在什么岗位上,为老百姓解决困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来到社区的这几年,看到我们社区有了这么多的变化,我也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周澄说,“每当我走在宽阔的健身路径上时,每当我远眺一排排新建成的住房时,每当我看到辖区企业生意越发兴隆时,每当有居民冲我热情地打招呼时,我就深切感受到社区工作的意义所在,感受到了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所在。”

  坚守社区一线

  积极投身抗疫

  2020年1月下旬,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在全国逐步蔓延,青岛打响了抗击疫情的战役。周澄当时已经请好了假,正准备回天津探亲,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做通妻子、孩子的工作,退掉提前订好的车票,主动向街道党工委领导请缨,投入战斗。社区作为抗击疫情的一线战场,周澄全身心地扑在了疫情防控工作上。

  在疫情蔓延的初期,周澄每日排查核实重点人员,走访辖区人口密集的宾馆、养老机构、物业小区,地毯式摸排居民户情况。家住开平路30号的一户居民2020年1月26日刚从湖北荆州地区返青,周澄摸清情况后,了解到他家里缺少必备的防护口罩,第一时间将12个口罩送到居民的手里。“我们社区一共有6名工作人员,那段时间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没有休息的时间。为了减轻大家的压力,让疫情防控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我联系了辖区内的志愿者群体、退役军人、楼组长、党员等多个群体,大家也都第一时间积极响应,立刻投身战斗。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就需要社区在这种关键时刻‘拉得动、打得赢’。”

  从2020年1月25日到3月中旬的两个月里,周澄没有休息过一天。因长期劳累,他的身体出现不适,到医院短暂住院治疗后,仍然返回岗位,带病坚持工作。回想起那段时间,周澄表示,当时心里没有别的想法,就是觉得,哪怕有再大的压力和责任,身为一名党员、社区基层党组织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勇作为。

  “无论是疫苗接种工作还是现在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社区都在其中承担了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社区核酸检测时间是每天早晨7点开始,我要求自己6点前必须到岗,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周澄说,等接种人员全部离开接种点后,他还要做清场收尾工作。工作一天下来感觉腰酸背痛,但是第二天依然精神饱满地提前赶到工作岗位。从社区的每个小区到街道的各个接种点,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从2020年开始抗疫到现在,周澄用他的赤诚、坚守和敬业在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中,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