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谷散章

青岛早报 2021年11月25日

青岛11号城市轨道线呼啸着从身边掠过。在青山与碧海之间,背山面海,一组造型别致的建筑群以一种日新月异的姿态成长着。

  2012年1月,青岛蓝谷正式启动建设。这处囊括了鳌山卫、温泉两个街道的区域,陆域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海岸线37.8公里。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海洋领域高科技研究及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区域。低调而不失华贵,沉静却魅力四射。十年一梦。当年一片荒芜的海滩上,已经站立起一位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他趟过起起伏伏的鳌山湾潮间带,沿着黄海大陆架的走向一路深潜。不知不觉地,便置身于那片蔚蓝色的海洋了。

(二)

  在青岛蓝谷,大到“蛟龙号”机械臂,小至啤酒瓶密封盖材料,一大批涉海技术成果在这里转移、转化、落地生根。

  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可以为海洋设备、轨道交通、电力、军工、汽车、新能源等领域提供五千多项检验检测服务。

  在这里,细胞治疗新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留下新生儿的脐带血,或者健康成年人的脂肪,从中萃取出一部分干细胞,可以在治疗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时刻,为生命留下一份希望。

  在这里,海上雷达光电系统、气象观测系统、剖面观测系统等产品研发成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级海洋牧场。通过电视屏幕,就可以远程观测到位于渤海的网箱养殖实况。风向、水流、盐度、温度,各种数据指标完整齐备。鱼群数量、游动状态、饵料投喂,各种细节一览无余。

(三)

科技的力量,在青岛蓝谷得到完美的彰显。

  青岛蓝谷人专注于深耕海洋事业的努力,无声地释放出美轮美奂的精神气质。

  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建设海洋强国,青岛蓝谷责任重大,亦生逢其时。

  这里链接了全球最顶尖的海洋资源,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二十余个,构建起了全球分布式协同创新网络。

  大批海洋科技的“国之重器”在这里集合,重大关键科技成果喷涌而出,已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励近三十项,其中国家奖4项、省级奖9项。

  这里的科研平台,基本覆盖了海洋领域重点学科方向和海洋科技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一大批海洋精英人才逐梦而至,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术装备三大产业,形成蓝色优势和蓝色引擎。

(四)

  这里是海洋研发高地。

  这里也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前沿。

  一项项海洋研发成果在这里孕育、诞生、成长。由此延伸出的相关产业链,在这里裂变成一支声势浩大的联合舰队。

  青岛蓝谷更像是一处海洋研发的锚地,新型海洋产业的启航点。

  青岛蓝谷是一道神秘的风景。风驰电掣的城市轨道与澎湃激荡的太平洋,构成了青岛蓝谷颇具暗喻色彩的时代背景。

  在这里,天是蓝的,海是蓝的,青岛蓝谷肩头上的使命也是蓝色的。这种颜色深邃而又神奇,高蹈而又梦幻。

  在这里,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科技的力量,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你走向未来,走向辽远的星辰和大海。

  关于未来,许多细节需要每个人的想象力填补。而之于当下的他,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大潮面前,他有勇往直前的速度与激情,他也召唤着更多人的参与和实践。

  当然,青岛蓝谷也需要我们真诚地点赞与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