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哀牢山失联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地质调查员不幸遇难的事牵动着大家的心。对于地质人来说,山就在那里,森林就在那里,沙漠就在那里,一次次爬山涉水,一次次野外作业,只为能为祖国寻找到更多的资源和财富,他们便会向着目的地出发,这就是地质人的精神。地质队,这个听起来有点古老的职业,日常工作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勘查作业过程中都会经历什么?野外作业时又该注意什么?11月23日,早报记者联系到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简称青岛地质院)的地质队员们,听他们讲述野外作业勘查的亲身经历。
冰川高原上野外驻地。地质队员们过河勘查。地质队员们勘查矿点归途。地质队员们野外勘查矿点。
野外作业 无人区里安营扎寨
对于青岛野外作业的地质队员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找矿,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夜宿星辰去寻找的,是国家需要的、紧缺的矿藏,比如稀有矿产,铜多金属矿等。一年时间中,从5月上旬开始一直到11月中下旬,青岛的野外地质勘查队员们需要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度过,看着一望无际的冰天雪川,忍受着寒冷和高原反应,在无人区内每天进行野外作业。“现在人们常住的生活区域地表上矿藏基本已经找得差不多了,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去那些人迹罕至、偏远的西部高原无人区勘查有无待发现的矿点,比如青海、新疆等地区。”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地质矿产处处长苏旭亮介绍,每去一个项目点野外勘查,他们就需要在无人区里安营扎寨。为了适应高原环境,他们会按阶段逐步提高海拔高度让队员们的身体提前适应。
“一般来说,我们会先从西宁出发,开着皮卡车走10多个小时到达3000米海拔的格尔木休息适应几天。 ”苏旭亮说道,野外作业有风险,第一次进工区不掌握无人区具体情况,需要先探路,特别是夏季勘查时,要注意避免冰川融化带来的危险,这时候他们会安排两辆车载着五六个人先提前探路,然后再让后续队员进入。
“进入无人区后,经常是走上三五个小时都见不到人,每次进去前都需要提前准备好吃的用的喝的,备好一个月左右的干粮,比如馒头、咸菜、肉等容易储存的。 ”苏旭亮介绍,进入之后最先要做的就是驻扎搭帐篷,一般选择在视野宽阔、地形平坦,远离河道、山坡和滚石的区域。安顿好一切,队员们适应几天后,就要开始接下来的野外勘查作业,因为去的地方是高原无人区,日常还需要时刻克服高海拔带来的头晕、胸闷、流鼻血等高原反应。
徒步取样 背四五十公斤矿石下山
“在无人区野外作业是不能一个人行动的,所以每次野外勘查至少都要两个人一组,互相有个照应。”苏旭亮说道,出野外前,大家会带好罗盘、放大镜、地质锤、GPS、地形图等装备,其中的前三样也被叫做野外勘查作业 “三大宝”,有助于帮助队员分辨方向和勘查作业需要。地质队员们每天早出晚归,驱车到达勘查点后,就要开始徒步勘查,一天最远走二三十公里,所以工作时除了带着简单工具外,还要背着一天的干粮走在没有路的高原山野里。“我们有专门的地质背包,出门前会带好所有装备再出发。 ”苏旭亮说,为了调查取样,每天刨土、凿石,这些重体力活都是家常便饭,遇到冰雪道路时就需要下车清理道路,碰到河流就会蹚水过河,还有些特别远的地方车开不过去,就需要和当地牧民借马前行。
“那里的无人区里没有信号,大家交流都用卫星电话,最担心勘查的时候迷路,路线走错了就很危险,所以这时候只能凭着地图和罗盘来辨认方位,也会随时携带红油漆或者红布条,沿路做标记标号,防止自己迷失方向。”苏旭亮说,在勘查过程中,需要观察当地的岩石构造,做好记录,画好素描图,采集岩石样品、标本,并在地图上仔细标注好,然后再带回来,最重的时候要带四五十公斤的矿石下山。从驻扎营点到勘查点,再到勘查取样,返回集合点,一天下来往往要12个小时左右。不同小组上山勘查时,大家还会约定集合时间,到了约定集合时间看不到人时是最着急担心的。“但这种时候也不能盲目去寻找,因为万一寻找的时候对方小组再回来,也容易两组人走岔,所以大家就会凭经验多等等,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呼叫营地队员前来帮忙。”苏旭亮介绍。
意外频发 一天内经历30℃温差
在野外勘查作业,每天风餐露宿也是日常,地质队员们介绍,面对高原气候环境,夏季时夜晚温度已经到了0℃左右,一天之内就能感受到30℃温差。“2007年时,我们在青海鄂拉山地区实施一个铜多金属矿预查项目,那里局部气候非常特殊,经常早上出发的时候还是晴天,上午10点就开始下雨,到了下午一两点又下起了冰雹,三四点突然开始下雪,一天就经历了四种天气变化。 ”苏旭亮回忆道,除了应对各种极端恶劣天气外,他们还要克服各种未知的地形状况,比如有时候踩着石块走着走着就会在前方遇到10米高的悬崖峭壁,然后再花很长时间绕路继续勘查。 “因为气候恶劣,太阳光照强,每年去这些西部地区大家都要脱两三层皮,通常去了第二天脸就开始脱第一层皮,过半个月再脱一次,回来的时候每个人都被晒黑得像变了一个人。”苏旭亮说。
战风沙,斗严寒,野外作业往往与风险相伴。青岛地质院项目负责人秦升强告诉记者,他从事地质勘查已经15年了,记得刚开始野外作业的时候,一走进无人区内3个月没有消息,连家里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24岁那年,是第一次跟着师父到青海鄂拉山勘查,当时白天看完一个矿点后我们又发现了另一个,于是就继续追索,结果下山的时候就走岔了,没能按时和其他人会合。”秦升强说道,当时没办法,他们就一直沿着河沟底往回走,翻过一处山梁时,已经是半夜12点了,这时候又发现对面还有一条大河,他们就只能蹚水过河,最后在其他队员共同寻找下才终于平安回到营地。秦升强说,那是他第一次野外勘查,就险些遇到危险,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苦中有乐 最兴奋是发现矿藏
除了自然气候条件需要适应,野外勘查时遇到各种野兽也是很常见的事,地质队员们说这其中最害怕遇见的就是黑熊。“在野外如果远远遇到黑熊的时候,通常我们会选择大声喊叫,这时候黑熊一般会害怕跑走,但如果近距离碰见就非常危险了。 ”苏旭亮介绍,有一次一位队员在勘查时,在一块大石块后突然出现了一只大黑熊,人和熊距离特别近,队员保持一动不动,最终幸运脱了险。有时候队员们还会遇到体型特别大的动物,比如野牦牛等,还有的时候会遇到野狼、野鹿等。
苏旭亮告诉记者,其实勘查的过程就像是找“宝”的过程,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都需要灵活应对,但每一次勘查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就是发现矿藏。 “每一个项目的勘查过程往往需要经过预查、普查、详查等多个步骤程序,要开展地质测量、物化探测量、槽探、钻探、样品测试分析等多项工作,这一过程至少需要3年以上,最终发现矿藏有时候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苏旭亮说道,目前青岛野外勘查作业队员约有30人,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在野外找矿勘查的过程很辛苦也很艰难,但每一位地质队员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忠诚、奉献、担当、开放、共荣、共享”的青岛地矿精神,默默扎根在每一个勘查点上,不断地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话
记者:用一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概括地质勘查工作,您会怎么形容?
苏旭亮:苦中作乐的过程中倍感责任与使命。
记者:面对野外作业这么多突发情况,有没有想过放弃?
苏旭亮:虽然找矿过程很苦,但是探索矿藏的过程充满惊喜,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以后也会一直干下去。
记者:对于今后的地质勘查过程,您有什么心愿?
苏旭亮: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在每一次出发勘查过程中发现矿藏,有所收获,推动整个团队的进步,为国家勘查到更多矿藏资源。
延伸
“地质铁军”驻扎青岛35年
自1986年成立以来,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一直扎根青岛,服务地方,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形成勘察施工、地质服务、地质勘查、地勘延伸四大产业板块。在岩土工程、地质找矿、生态环境等领域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岩土工程方面,先后为青岛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青岛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隧道、青岛地铁、滨海大道、青岛港、青岛流亭机场扩建工程、青岛世园会、奥运会青岛帆船基地场馆工程、铁路北客站改造、青岛蓝色硅谷交通配套工程、青岛新机场工程、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提供了优质服务。
矿产资源方面,在青岛辖区先后查明铁矿矿石量491.6万吨,金金属量19054千克,银金属量365115千克,石墨矿物量201.4万吨,滑石矿141.53万吨等矿产资源。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施了“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大批量破损山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特别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PPP项目,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了矿山环境问题,为林地、耕地占补平衡和工业建设用地提供后备资源。
保障青岛环境安全方面,主动参与青岛辖区内地下水、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等相关监测和防治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地质灾害治理、汛期地质灾害巡查与抢险救灾、矿山修复治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被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务管理局等四部门评为青岛市环境教育基地。
支撑服务应急救援方面,利用在应急矿山救援方面的技术、设备和经验优势,发挥“青岛市地质灾害救援支队”的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栖霞笏山金矿事故应急救援”中,青岛地质院迅速组织成立笏山金矿应急抢险救援突击队赶赴事故现场,高质量完成10号生命救援通道的开孔、钻进工作。
亮点
打造地矿系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今年7月,青岛地质院获批“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是全省地矿系统第一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围绕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围绕滨海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聚焦填补滨海地下空间研究领域的技术短板,强化创新平台与人才、项目的结合,催生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服务滨海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引领城市地下空间科学规划,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示范引领样板,全面支撑服务自然资源主责主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
同时,结合青岛市地质博物馆建设,青岛地质院将全力配合政府依托博物馆北侧围子顶、老鸦岭等自然山体,共同打造以地质为主题的高端公园。规划地质公园内部围绕“地质”划分为八个主题区域,分别为科普教育区、地质文化体验区、户外矿物课堂区、岩石走廊、素质拓展区、遗迹展示区、水上栈道区、入口门区,发展地学旅游和有关产品,提高城市开放空间的互动程度,打造新型理念下的城市开放空间。
提醒
野外作业安全事项
●确保自身身体情况。患有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严禁进入高原地区、低气压地区工作。
●进行野外测绘地质工作前,要进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具备相应的防护、自救、互救应急基本技能(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火柴等)。
●配带能满足实际需要的通讯装备,明确联络事宜(GPS、卫星电话等)。
●带好野外工作个人防护装备(野外工作服,登山鞋、太阳帽等)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每日出发前,应当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行进路线及路况、作业区的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情况。
●在山谷、河沟、地势低洼地区或雨季作业应当做好防汛抗灾工作。雷雨时,应当尽量避开山脊或者开阔地、峭壁和高树。雨雪刚停止时,严禁立即在滑坡、狭隘的山道、悬崖、雪坡、冰川坡以及其它危险地段作业和行走。
●进入危险地区从事野外测绘地质调查工作,应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并制定安全保障措施。不论何种情况,不能单独外出作业。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吴冰冰 通讯员 于洋 图片由青岛地质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