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到党史纪念馆的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寻找那个特别的房间——山东早期共产党员、四方机厂的绘图员王象午的宿舍,他所住的院内9号,一度成为青岛党组织早期的秘密活动机关。百年前那些伟岸的身影曾经在这里围方木桌而坐,发生短暂却是创造历史的交集。命运的齿轮彼此咬合,驱动革命的战车奔腾不息。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山东党组织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代表山东早期党组织出席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国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而两位山东代表也把这份光明与希望的火种播洒到了省内产业工人群体的第一集聚地青岛。中共一大结束后,王尽美、邓恩铭回到山东,积极筹建山东党组织。 1923年4月,邓恩铭受济南党组织派遣来到青岛,筹建党团组织,率先开展工人运动。
此前,王象午曾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任职,1923年8月 (据《中共青岛地方史》),邓恩铭和王象午共同建立了中共青岛组,邓恩铭任书记。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中共组织。随后,他们又在团中央和中共济南地执委的指导下,培养胶澳商埠职业学校电话局、四方机厂等多地青年进步分子,于同年11月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这是青岛历史上的第一个共青团组织。
很快,青岛党组织扩容:公立青岛国民小学教员延伯真成为党组织建立后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四方机厂工人郭恒祥,电话局职员孙秀峰,工人骨干傅书堂、纪子瑞、丁菊畦,进步青年林礼周、赵鲁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24年春至翌年3月,10余名工运骨干充实党的组织阵营,为青岛注入新鲜的红色基因。正如青岛小肖在纪实文学《策动》中所写:“谁也不曾料到,这个仅有两名党员的中共青岛组很快就像磁石一样凝聚起巨大的力量,不及两年就在岛上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工运风暴! ”
1925年,正是在这间绘图员的宿舍房间,王尽美多次来青,与邓恩铭并肩战斗,领导了青岛党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次政治性大罢工——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在山东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还是在1925年,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刘少奇来青岛视察工人运动,最先抵达的正是海岸路18号。彼时刚从苏联回到山东工作的李慰农受中共山东地执委急派,临危受命,接替被捕的邓恩铭领导工运。当工运骨干傅书堂和伦克忠与刘少奇抵达海岸路18号王象午宿舍时,李慰农正在此召集四方工运骨干会议。
此后不久,青岛日本纱厂工人第二次同盟大罢工就爆发了。正如刘少奇所预料的,日本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当大康纱厂工人正准备复工时,反动军阀张宗昌派兵镇压,制造了“青岛惨案”。邓恩铭便是在此时不顾生命危险,秘密潜回青岛,与李慰农一起,组织领导了青岛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看点
2
一张1500人的胜利大合影
青岛党史纪念馆的展厅里,一张老照片常会让参观者壮怀激烈一番。这是一张1500多人的大合影,拍摄于1925年2月18日四方机厂工人罢工胜利的当天。照片上方的字迹鲜明:“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分会全体罢工胜利纪念影”。
这是青岛党组织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政治性大罢工,在山东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次罢工为工人谋得了许多实际利益,大大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中的威望,也揭开了青岛工人运动的序幕。
1925年初,胶济铁路管理局发生了山东地方势力派和江浙派争夺局长职位的内讧。当时的青岛党组织和正在青岛巡视工作的山东地委书记王尽美研究决定: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发动全路员工和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以打击胶济铁路当局,改善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显示工人的力量。
罢工开始后,四方机厂党团员和工会活动分子,按照王尽美、邓恩铭的指示,组织罢工委员会、宣传队和纠察队。当罢工委员会将复工条件在工人中传播时,全厂立即沸腾起来。翌日,四方机厂工会正式成立。当罢工斗争坚持到第九天,工人提出的部分条件获得应允,而此时党组织根据斗争的实际情况指出:不能要求一次斗争解决一切问题,要适可而止,只要答复条件的百分之六十,就是胜利。
2月18日,四方机厂全体工人召开大会,庆祝罢工胜利,全厂1500余名工人参加了工会。在四方机厂工会的基础上,胶济铁路总工会宣告成立。丁菊畦、李俊泽被推选为正、副委员长,傅书堂、纪子瑞、伦克忠、王亭兰等10余人为执行委员。总工会下设青岛、高密、坊子、张店、济南和四方机厂6个分会。
悬挂于海岸路18号展厅的那张老照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拍摄的。据说当时是傅书堂安排,特别去台东照相馆请师傅到厂区,给工人们拍的照。因为当时的拍照技术所限,照片中工人的面目大都模糊不清,但透过密集的人海,人们端坐的姿势,依稀尚能感受到现场那份庄重坚定的情绪和气氛。党史纪念馆的副馆长谭玉玲特别让记者注意照片前方的一处曝光过度的空白处,她告诉记者,那其实是一口很大的钟,是专门用以敲击提示上下班时间的钟,而如果再仔细看,会发现,部分工人是坐在铁轨上的……给厂区1500多名工人集体拍摄的这张合影,原件珍藏于山东省档案馆,无论就它本身的拍摄时间和所呈现的事件而言,这张照片都是弥足珍贵的。
当年,正是胶济铁路总工会的建立,青岛工人运动获得了强有力的推进发展。在胶济铁路总工会的影响下,1925年3月,内外棉纱厂、隆兴纱厂、钟渊纱厂、富士纱厂、啤酒厂、祥泰木厂、铃木丝厂及水道局、电话局等工厂企业工人纷纷成立工会。青岛党组织根据工会组织的迅速发展,决定以胶济铁路总工会为主,成立四方工人联合会,青岛工人运动开始走向高潮。
看点
3
历久弥新的传承与凝聚
进入21世纪,海岸路18号经过了两轮变迁。第一次是在200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这里经过修复,建立起了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成为全市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当时,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旧址进行修复。期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发文,倡导在全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为修复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暨建立纪念馆捐款活动。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无硬性要求的捐款活动,自2001年4月23日开始,历时一个多月,共有173个单位约19万名党员和8398名群众踊跃参与,捐款数额共计3300691元。经过修复后的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定名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的第二次变迁发生在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市委党委会研究决定,拨专款对旧址纪念馆进行修缮和扩建,更名为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并保留原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的名称。这次扩建对海岸路16号的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打通了两个院落,将党史纪念馆的总面积拓展到了9500平方米。
全程参与了2011年海岸路18号扩建的谭玉玲告诉记者,当时的布展工作和房屋的内外装修几乎是同步进行,常常是上午还在办公的空间,下午就进入地板铺装,和外部修旧如旧的整修。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屋顶一些破损的红瓦,发现这处始建于1904年的建筑,屋顶的瓦片上用德文标注了生产商的名称,它们都出自当时位于大窑沟的一家德国砖瓦厂。型制上要比当时主要用于工人宿舍和普通民居的瓦片更大更厚实,但也属普通一类,与同时期的公共建筑和总督官邸所使用的筒瓦或者牛舌瓦不同。
谭玉玲还清晰地记得,纪念馆广场上的那座主题雕塑在2011年扩建时的 “来之不易”。这件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设计完成的大型雕塑作品,从沈阳用长托盘车运到纪念馆的过程甚是艰辛。党史纪念馆位于海岸路中段,两边桥洞都非常矮,托盘车进不来,最后只好借道发电厂运进来。途中还把人家厂区的草坪轧坏了大半。不过发电厂对这件雕塑的落地极其上心,并坚决表示全力支持,损失无需赔偿。
实际上无论是居民的搬迁,还是新馆的兴建,党史纪念馆都得到了来自民众的全力无私的配合。至今,当时搬迁的居民还会常“回家”看看,说起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的牺牲与奉献,那些曾经凝聚奋发的热血、理想与矢志不移,依然会有比他人更加痛彻的感知与动容。
近年来,党史纪念馆利用丰富的党史资源,探索以阵地教育为主体,主题教育为特色,服务基层为抓手的党史宣教新模式,不断推进党史宣教工作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这里已接待机关、企业、社区、学校以及部队的党员干部群众100余万人次,观众留言30余万字。中共党员在这里举行入党宣誓仪式,重温入党誓词,进行廉政宣誓,签订廉政承诺书,开展革命传统和人生励志教育活动……
我们共产党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们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你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此时此刻,我们站在青岛共产党人梦想起航的地方,回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你找到答案了吗?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唯有此,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开创未来、赢得时代。